中国31省市区2024年社平工资出炉 涨幅普遍放缓

推迟近两个月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24年社会平均工资数据截至星期五(9月26日)全部出炉。与往年的高增长相比,今年各地社平工资涨幅普遍放缓,处于1%至2%区间。

由前一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简称社平工资),是反映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之一,也决定下一年的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其中,社保缴费基数上限为月社平工资的300%,下限为60%。

按照往年惯例,社平工资数据通常会在7月至8月公布。但今年的数据发布有所延迟,9月中旬各地才陆续发布。

据《联合早报》统计,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月社平工资过万的有三个地区,分别是上海1万2434元人民币,北京1万1937元,西藏由于工资纳入高原津贴和物价补贴,也达到1万1777元。

除江西、河南、湖南、广西月社平工资仍在7000元以下,其余省份均介于7000元至8000元区间,其中10个省份超过8000元。

从涨幅来看,除黑龙江社平工资维持8%的高涨幅外,其余省份涨幅普遍放缓,处于1%至2%区间,如江苏(1.5%)、浙江(1.48%)、湖南(1.1%),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山西、甘肃等均为2%。

具体来看,上海社平工资同比增长1.03%,也是上海连续两年微调该基数。在2019至2023年的五年间,基数下限从4699元涨至7310元,年增长率超9%。

北京社平工资微涨1.5%,同样较前一年的4.11%有所放缓。基数下限从2019年的3613元,涨至今年的7162元,五年间几乎翻倍。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缩水的当下,社平工资微涨也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一部分网民吐槽“工资还没社保基数高”“拿4500的工资交着7460的社保”,也有网民庆幸社保基数“终于涨不动了”。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沈鸿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社平工资增速放缓,一方面在于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导致相关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受到影响。同时,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新兴行业的占比相对较小,因为对整体平均工资的贡献有限。

沈鸿说,从结构上来看,私营单位收入水平低于非私营单位,但前者承担了更多就业人口,因此私营单位就业人口增加,也拉低整体收入水平。

对于民众感受到的收入落差,沈鸿认为,收入的体感要从心理值和相对值来考量。心理层面上,近年来房价下跌带来了负财富效应,即使收入保持不变,人们也会觉得自己变穷,从而减少消费;此外,过去年均收入上涨约10%,而如今即便上涨5%,也可能让人感到收入下降。

从现实层面来看,随着强制缴纳新规9月1日生效,中国企业也面临更重的员工社保负担。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资金池枯竭的压力下,社保缴费同时面临上涨和下调的呼声。

沈鸿说,除非出现大变动,官方在出台政策时会考虑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突然下调社平工资,可能会被解读为政府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实际上就是在传达一种政策稳健的态度,表明对后续经济发展的信心。”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