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方摇摇头:高了。
8元?5元?3元?我的出价一再降低,还是没猜中。直到同事自己揭晓答案:2.5元人民币。
另一个同事补充:他还不是在批发市场买的,是在春熙路的纪念品店,一口气买了40个!
如果在成都最热闹的春熙路步行街,发现这样一个手提袋只要2.5元,我估计也会忍不住买下几十个送人。这低到离谱的价格,让人忍不住好奇,同款产品在网上售价多少?
打开手机一查,淘宝上的同款针织手提袋,多数售价介于5元至10元;就连主打低价的拼多多,最便宜的也要2.6元一个。在新一线城市市中心实体店里售卖的商品,竟然比网店还便宜?
把这个疑惑和中国朋友分享,对方也感叹近两年网店价格越来越贵,有时甚至不如实体店打折来得划算。“如果不是为了省时省力,线下购物可能反倒更省钱。”
随着近年来电商平台内卷加剧,商家不仅要支付各个平台佣金,还要花钱购买广告流量,才能让商品被消费者看见。此外,商品包邮和退换产生的物流成本,以及“仅退款不退货”等讨好消费者条款的代价,也要由商家分担,这些都令线上经营成本日益高企。
据中国新媒体“听筒Tech”报道,从电影院到酒店再到餐馆,今年来有更多商家因无力承担高昂的电商运营费用,相继离开线上平台,将省下来的开支用于线下引流。这催生出在部分电影院门店购票比网上购票更便宜;在酒店前台订房比线上更划算的现象。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20年的24.9%逐步上升至2023年的27.6%。但这一比重去年降至26.8%,今年首八个月进一步回落至25%。
与此同时,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品牌专卖店这些线下零售业态,今年3月以来全面增长,反映出线下零售的复苏势头。
但话说回来,内卷的又何止是电商?考虑到春熙路的店租、装修和水电等线下运营费用,一个售价2.5元的手提袋要盈利,意味着它的成本可能只有1元左右。
据同事回忆,和文创冰箱贴等热门商品相比,大熊猫手提袋在纪念品店里几乎无人问津——或许这也是它价格便宜的原因之一。是谁在以如此低廉的成本价,批量生产这类做工精良却并不畅销的商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额约占全球三分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纺织品行业就被视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美国先后对中国纺织品采取配额进口、加征关税等措施。
如今,东南亚成为中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大量涌入的低价产品也冲击区域各国产业。印度西尼亚官员指出,受中国纺织产品倾销影响,去年印尼有60家纺织企业计划裁员,今年裁员人数或高达28万人。印尼纤维和长丝生产商协会今年6月则提议对中国长丝产品征收至少20%反倾销关税,以保护本土纺织行业竞争力。
地球另一端的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加也面对同样困境。多米尼加纺织工业协会今年7月警告,来自中国的低价纺织品令本土纺织业处于崩溃边缘;若政府不立即采取措施,超过7万个就业岗位将受到威胁。
本月中美马德里经贸谈判前夕,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民主党成员致函财长贝森特等官员,认为双边协议中应包含要求中国削减产能过剩的约束性条款。
2023年底,中国官方时隔四年重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此后也着手应对在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以及太阳能电池、电动车等新能源领域存在的产能过剩、价格战问题。
中国商务部等四部门星期五(9月26日)宣布,明年1月起将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以“促进新能源汽车贸易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对其他国家抗议中国电动车倾销的回应,也在试图斩断电动车行业供大于求、危及发展前景的恶性循环。
一个购自成都春熙路、物美价廉的手提袋,既是中国制造业强劲实力的体现,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内卷加剧和外溢的缩影。而它折射出的电商红利消退、实体零售回暖的趋势,或许也能为带动内需增长、缓解产能过剩提供一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