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达:新中合作历程体现共同信念与利益

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指出,新加坡和中国的合作历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国关系中所体现的共同信念与共同利益,两国都秉持长远规划、务实治国的理念,并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开放包容且多边的国际秩序。

他也形容,新中就像两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好友,无论品的是红酒还是茅台,都能倾心交谈。

徐芳达星期五(10月10日)在《联合早报》主办的第七届新中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他对新中关系的看法。他说,本次论坛的主题“失序世界中找寻共识”,恰恰体现过去35年来新中两国外交关系的核心特点。

“35年来,我们的伙伴关系日益牢固,这得益于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他们致力于建立个人信任、寻求共同点和共同目标,并立足于开放的态度,以及一份对多边世界的信念,相信各国能通过贸易、投资和交流保持联系。”

新加坡和中国在10月3日庆祝建交35周年。徐芳达说,尽管新中1990年才正式建交,但两国关系源远流长,特别是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1978年对新加坡进行的里程碑访问,与建国总理李光耀会面,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徐芳达忆述他在2008年至2011年担任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首席私人秘书期间,陪同李光耀访华的经历,以及他本人在与中国同僚接触时体会到的友谊与信任,强调这种信任根植于这样的信念:“即使我们各自主张自身的国家利益,我们也是能相互增值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共同学习、成长、取得成功。”

他说,正如邓小平曾将新加坡视为中国经济开放和现代化的典范一样,新加坡也认识到中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中国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巨大潜力,这将惠及本区域。

徐芳达进一步阐述,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需求和环境演变,新中关系也不例外。

他指出,在创新和技术的进步速度与规模上,中国已在许多领域领先新加坡乃至全球;但新加坡仍拥有独特优势,包括互联互通、值得信赖的枢纽声誉,以及汇聚全球智慧与人才的能力,这些都能与中国的优势互补。

徐芳达就进一步深化新中伙伴关系提出三点建议,包括鼓励更多双向投资与贸易往来;继续推动两国人民交流,特别是加强青年互动;打造鼓励创新与创业的政策和生态系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绿色经济、机器人和自动化等新兴领域。

他提醒:“我们不能将两国领导人与人民过去数十年建立的互信视为理所当然。每一代人都须投入心力,巩固我们的关系与纽带。”

在用华语做总结时,徐芳达强调,新中关系就像任何关系亲密的朋友,会经历起起落落,有时候也会有不同观点和立场。“但只要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两国将能世世代代友谊长存。”

本届新中论坛在新加坡四季酒店举行,约250位新中两地政商学界代表出席。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在开场致辞时指出,出席本届论坛的除了中国大使,也包括日本、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外交使节,可见新中之间的非官方对谈越来越受关注。

她相信,这与现在中国对本区域的参与度更高,影响更广有关。“《联合早报》希望新中论坛这个平台继续聚焦两国关注的课题,同时保持坦诚开放,让论坛更具价值。”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