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传统启蒙教育走向多元文化创新教育,今年的“新加坡学前教育华文论坛”以“文化”与“创意”为主题,探讨如何将绘本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让幼儿在故事中习得语言,建立文化认同感,并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不禁让笔者思考:在幼儿教育中,绘本或许是最温柔,却又最有力量的教育载体之一,它既能承载文化记忆,又能激发创造思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媒介。
一、绘本承载文化温度
新加坡社会在语言、文化和教育上形成独特的多元共生格局。丰富的华文传统故事、民间习俗与日常生活经验,为学前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在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教师若能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绘本故事,不但能提升幼儿的语言敏感度,还能帮助他们理解自身文化的根源。
例如本地作家虎威的绘本《三轮车跑得快》,以牛车水为背景,让幼儿在不同情境中了解各族群建筑特色,感受文化的温度。本土绘本往往结合新加坡街头的商店、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以及家庭日常生活等描写,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建立对家园的熟悉感与归属感。
二、绘本传递文化价值
绘本通过独特的图文表现形式触动儿童的感官,影响学习活动与认知发展。作为幼儿最易接受的阅读形式,绘本融合文字、图像与情境,天然契合幼儿的认知与审美需求。教师借助绘本,不仅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更能接触文化符号与价值观。故事中的角色、环境与日常经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建立对家园与文化的认同。同时,绘本激发幼儿提问、讨论与再创作,拓展文化传承的方式,增强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绘本表达创意实践
教师可通过跨文化对话,引导幼儿比较新加坡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异同。例如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郑婉妮博士的《烟囱在哪里呀?》,以生动、幽默方式对比新加坡与北欧环境的不同,让幼儿了解本地居住环境的独特性,开阔文化视野。
绘本延伸活动亦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可通过角色扮演或再创作绘本故事,例如贾立明《梦想未来的新加坡》,幼儿阅读后可结合数码媒体或手绘形式,创编出自己心中的“梦想未来大故事”绘本。还有研究显示,让幼儿以表演形式身临其境感受绘本故事,不仅能提升主动表达能力,还促进思维、想象力与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教师作为故事桥梁
教师在绘本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熟悉文本,教师还须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涵,并提供互动和探索等多样化学习契机,提升教育成效。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虎威的《宁宁游新加坡河》,帮助幼儿理解新加坡河的“过去与现在”,思考“河流与城市有什么关系?”,让故事与现实相连,认识历史变迁。因此教师是连接绘本与幼儿、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桥梁,他们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绘本教学的效果。
五、文化与教育的汇聚
60年的文化沉淀,为新加坡学前教育提供丰富资源;持续的创意交流,则为未来打开无限可能。在学前课堂中,绘本恰好站在“文化”与“创意”的汇聚点。学前教育者应继续在这两者的交汇处探索,通过绘本为幼儿营造语言学习的世界,并在多元文化氛围中,培养身份认同感与创造力。
(作者是学前华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