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文:在屏幕与演算法之外找回人性

不久前,全球1400多位年轻人齐聚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参加一场为“天主教数码传播者与网红族”举办的禧年活动。教宗良十四世在弥撒后的讲话引人注目。他并未高举信仰的旗帜,而是回到当代社会的深层处境:在演算法主导、资讯泛滥的数码世界中,我们是否还能看见彼此,并维系基本的人际信任?他呼吁:“在科技构筑的文化中,让它仍然保有人性。”这句话不只是宗教命题,更像是对当代网络社会的深切回应。在社群平台上,我们看似与世界连结,实则常被困在滤镜与回音室中,看不见他人的痛苦与声音。我们的生活节奏快速、信息碎片化,习惯即时反应,却渐渐遗失深度聆听与真诚理解。

诚然,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影响者,也是被影响者,我们活在一张无形的影响力之网中。从家庭、学校到社群,价值观在不断交织流动。我们以流量和关注度衡量一段信息甚至一段关系,但也在这过程中被剥夺安静与内省的能力。教宗提醒世人:这个文化病灶不只是教会的问题,而是整体社会的警讯。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诉诸传统神学教义来做阐述。这同过去以教条、训诫为主的教会话语方式截然不同。传统神学思维讲求系统建构与逻辑推演,但当社会变迁日益加速,这种冰冷、封闭的思维结构愈发难以触及人心。特别对年轻世代而言,教义与权威难以取信,生命经验与情感共鸣才是更有效的对话起点。

在这场讲话中,教宗提出一个鲜明而温暖的比喻:“你们被召叫去修补一张网——一张人的网、友谊的网、爱的网。”这不是科技层面的网络,而是一张由同理心、倾听与理解编织而成的社会关系网。他所期待的数码传播,不是单向的内容输出,而是双向的关系建立。在被演算法节奏牵引的生活里,这样的修补工作,不只是教会的任务,更是整个文明的责任。

事实上,这番话所触及的议题早已超越宗教本身。我们如何使用科技、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在数码空间中创造信任,这些都是当代人无法回避的课题。教宗提醒我们,不论身份与信仰为何,我们都活在一个须要被重新“人性化”的世界里。

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内容取向,无疑是一种文化态度的转变。它不再将信仰视为理所当然的答案,而是一种伦理责任的延伸:在数码工具日益强大的此刻,我们是否还能用温柔与诚实回应他人?我们是否能在信息的洪流中,保留倾听与理解的空间?

在高速连结与快速遗忘的文化中,如果我们还能记得如何成为一个让他人感到被理解的人,那或许就是此刻最值得守护的一种能力。这份能力,将决定我们未来的文化是否还称得上是“人”的文明。

作者是加拿大文化观察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