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香港抢人才再掀反思

香港政府上周公布,截至今年7月底,官方一共收到14万起“高才通”计划申请,约11万起获批。其中,逾1万3000名获批来港的高才,逗留期限已届满,须要在今年7月底前续签,而54%已经提交了续签申请。

在这些获批续签并已在香港找到工作的高才当中,他们的月入中位数约为4万港元,约四分之一的人月薪达8万港元,约一成人达12万港元或以上,最高的1%更达30万港元以上,仅5%的月薪为2万港元或以下。

按照行业分布划分,续签的高才主要集中从事商业及贸易(23%)、金融服务业(19%)及创新科技领域(17%),也有11%从事保险业。

过去几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皆全力引进海外人才。相比之下,因为移民潮的出现,香港却流失了大批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各行业不断出现人才荒。港府这次公布的数字,揭示近年官方大力招揽包括中国大陆及海外人才来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许多“高才通”人才到了香港,不是进入金融服务业,就是投身创科领域,填补相关的岗位缺口,直接支撑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加速建设国际创科中心。而且大部分获批续签的高才年龄在40岁以下,他们携同配偶及子女来港,也缓解了香港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但在另一边厢,香港舆论也有声音质疑计划的受欢迎程度。例如,在逾1万3000名签证到期的高才中,逾半成功续签,即每两起申请有一人留港。负责计划的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认为,有关成功率较英国同类计划稍胜,因此对续签结果表示满意。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46%的高才放弃续签,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并没有许多人想的那么大。

实际上,香港的居住成本一向偏高。香港劳工及福利局进行的一项网上调查就显示,约三分之二获批续签的“高才通”高才常居香港,当中约七成人租房住,只有13%自置物业。不少高才纷纷反映香港宜居宜业,计划一家人在港长期发展,可香港生活及居住成本实在太高,令他们却步。官方或许应深入了解,看看如何对症下药,提高香港挽留人才的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港府当年推出“高才通”计划,旨在吸纳世界各地工作经验丰富及顶尖大学毕业的高学历人才来港工作。他们毋须在申请前就已获聘,可在获准来港后寻找及转换工作。

诚然,不少“高才通”人才积极融入香港,为香港做出贡献。但不时有媒体报道提到,有中介协助“高才通”申请人虚构假资历来港;也有一些高才声称在香港从事保险业,然后回大陆工作,显示“高才通”存在制度漏洞或灰色地带,容易让人乘虚而入。

有港媒最近访问了一些高才,有受访者就坦承在过去两年签证期内,只曾逗留香港一个星期,主要是看演唱会等。对这些人而言,“高才通”可能只是一个便利进出香港的旅游签证,或取得其他便利的跳板,但对香港的实际贡献不大。

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首梁振英近来连续发文,指香港教育制度、身份证深受欢迎,人才入境计划已吸引22万人才及其家人到港,但过去五年全港私楼入住量没有太大变化,认为绝大多数来港人才家庭并无落户,拿了身份证后就全家返回大陆。梁振英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高才通”计划若不把好关,或会衍生教育、医疗、住屋等福利负担。

香港社会有意见就此认为,透过各类人才计划到港的人才,虽然为香港增加人口、补充劳动力,可是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人才,来港后有多大的贡献,又占用了香港多少公共资源,都值得官方进一步调研。

另外,近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希望港澳两地在中美博弈之下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作贡献。但在当前“高才通”申请人中,约95%来自中国大陆,反映香港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仍需加倍努力。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20多年前演员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没有人怀疑抢人才的重要性。香港要维持竞争力,必须争取人才。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中门大开,大水漫灌,港府需要谨慎思考如何把各项抢人才计划做得更好。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