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香港老字号品牌为何接连结业?

美国联储局很大概率在今年下半年减息,近月香港住宅市场无论是新盘销售,还是二手市场,皆出现零星短炒获利个案,反映愈来愈多人相信香港楼价已经见底回稳,开始有投资者入市。但在商厦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以办公楼市场为例,过去几年香港办公楼的空置率一直在高位徘徊。差饷物业估价署每年公布的物业报告显示,2023年底全港办公楼空置率已升至约16%,即每五六个办公楼单位当中就有一个是空置的。岂料高处未算高,这数字在去年底进一步上升至16.3%的历史新高,涉及210多万平方米楼面。

香港办公楼市场氛围低迷,除了和供应过剩有关,更关键的因素是近两三年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许多企业疫后习惯在家办公,或者租借小型的办公室,导致办公楼市场需求疲弱,空置率屡创新高。去年第四季香港办公楼的售价及租金,也因此分别按年下跌22.6%及5%。

房地产顾问公司高力(香港)集团上个月不无悲观地预测,今年香港还有许多新的办公楼落成,市场需要至少两年时间才能消化目前的供应量,推算今年租金仍有8%至10%的跌幅。

不过,在媒体报道中几乎一面倒呈现负面消息之际,最近香港办公楼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正面的讯息,包括香港股市持续回升,投资气氛回暖,企业纷纷扩大投资,刺激商厦市场连续出现数起大额的成交及租务个案,一洗近两年整体市场看淡的气氛。

但香港街道店铺市场至今依然未见有积极转变的迹象。香港地产中介公司美联工商铺资料研究部6月底公布的统计数字指出,铜锣湾、中环、尖沙咀及旺角四大核心主要购物区,在今年第一季的“吉铺”(即空置店铺)数目已逼近900家,空置率升至约12.1%,创下近四年半的新高。

若按照区域划分,旺角的表现最差,截至今年第一季,共有334家吉铺,即在半年内增加了8.1%,较冠病疫情期内最高峰的259家还要多29%。该数量也创下美联自2016年有纪录以来的新高。

至于香港其他地区,中环空置铺位由2024年第三季的193家,在半年内增加7.3%,至今年第一季的207家。铜锣湾最新的吉铺,则有150家,于半年内微增5.6%。

有香港网媒日前整理资料,也发现今年上半年香港结业潮愈趋严重,今年6月至7月初是餐饮业的寒冬,最少有20个餐饮品牌或餐厅相继与港人告别。包括家喻户晓的大班面包西饼、DONKI旗下的寿司餐厅“鲜选寿司”、鸿星海鲜酒家等。这些港人熟悉的本地老字号商户,近来相继在香港消失,令人唏嘘不已。

客观而言,这些餐饮企业先后结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疫后香港经济不景气,消费餐饮市场长期面临压力。虽然今年港府积极推动“盛事经济”吸客,对香港零售餐饮市道带来正面作用,可是港人和旅客的消费模式已经有很大转变,昔日旅客赴港大举扫货的盛况已经很难重现,一些生意欠佳的店铺只好选择退场。

不过,据一些倒闭的老字号店铺东主反映,尽管近年生意大不如前,他们还是愿意积极求变,不断推陈出新,以渡过当前的不景气。问题是,许多业主宁愿不出租,也不愿意减租金,结果只好无奈结业。换言之,不少店铺倒闭,是因为租金高企。

对于有些业主宁愿丢空铺位也不肯减租,香港前特首、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前阵子忍不住出声,在社交平台发文,批评此做法并不可取,指香港铺位市场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业主必须面对现实,下调租金“做旺市道”,与租客同舟共济,否则只会是两败俱伤。

曾经担任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的马时亨,上月底出席电视台节目时也进一步说,业主不可能长期让铺位空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当店铺无人租用,业主就要考虑减租。

但有港媒引述房地产商指出,业主现在面对的问题,是“不拖”会“死得更快”。他解释,香港商铺业主向银行借贷,除了估值,一般还签有条款,要求租金收入要达到借贷利息的1.25倍,若业主减租,令租金收入达不到1.25倍的比率,银行就会追回贷款,直至租金收入与借贷利息重新达到这个比率;若业主未有能力还款,就要破产。所以有业主宁愿让商铺空置,向银行表示自己暂不出租,宁愿自己出资还息,也不减租,避免被银行“追数”而破产。

这名房地产商承认,这种拖延的做法不能持久,一年后仍租不出,银行也会觉得有问题而“追数”,但业主都抱着“拖得一时得一时”的想法。他认为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当物业减值或租金比率不达标,银行若不“追数”,风险就会由银行承担,因此他很理解银行“追数”的做法。

不管怎么样,街上若处处是空置的店铺,除了会予人对这座城市留下负面观感,也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实际经济运行。如何解决街铺空置率持续高企的问题,正考验港府的智慧。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