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文:整治网络情绪污染警惕算法投喂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文称,网络“清朗”行动可探索建立“负面情绪内容清单”,明确“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法律责任,并喊话平台不能仅满足于不违法的底线要求,而应主动追求“更健康”价值导向。

《人民日报》星期四(10月9日)发表题为《整治网络空间“情绪污染”》的评论文章。

文章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似乎总有一些“情绪剧情”被不断推送:青少年刷到“窒息式母爱”“应试教育枷锁”,中年人深陷“中年危机”“阶层固化”叙事,老年人被“空巢悲情”“养老困境”等内容萦绕;单身者看到“婚姻是坟墓”的焦虑,已婚者则收到“丧偶式育儿”“婚姻疲劳期”的暗示,求职者被“35岁魔咒”“职场PUA”等话题包围。

“不知不觉间,仿佛存在一位洞察心事的‘情绪导演’,总能将戾气、焦虑等负面情绪内容对不同人群精准‘投喂’”。

文章坦言,网络空间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但话锋一转,指这些“情绪”将个例放大为普遍的渲染,将多元现象简化为二元对立的叙事,乃至进行极端“标签化”的精心“设计”,不仅无助于正确认知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且消解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文章认为,网络空间中,附带强烈情绪的信息往往具备天然的“传染性”。在点击量与变现的双重驱动下,刻意编织对立人设的文案、经过片面剪辑放大矛盾的对话片段、批量生产挑动对立的“爆款”议题,异化为了“流量密码”。

文章指出,算法在此过程中也“赋能”颇多。它基于用户的点击与停留频率,不断校准并强化推送,使“情绪”在“信息茧房”中反复循环、不断放大。

中共中央网信办近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全网“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以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

文章点明,应进一步明确“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为监管执法提供更清晰依据。可建立分类处置机制,对轻微违规采取警示约谈,对反复违规实施限流封号,对涉嫌违法犯罪固定证据、依法追责。

此外,可探索建立“负面情绪内容清单”,为平台审核提供指引,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效果。

文章认为,平台作为网络内容的主要承载者,不能仅满足于“不违法”底线要求,而应主动追求“更健康”价值导向。尤其是算法不能唯流量是从,而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强化负面情绪内容的识别与清理,增加优质内容激励和推送。

文章最后称,内容创作者应做向上向善的守护者,而非情绪流量的追逐者,主动跳出“冲突叙事”“挑动情绪”的创作窠臼;内容接收者需提升网络素养,避免认知窄化,尤其是要警惕算法的“投喂”本质,对极端情绪内容保持警觉,善于从不同观点中形成中正平和的理性认知。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