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建交前新中关系的历史追朔、建交后两国合作的幕后点滴,到文化艺术界的跨国探索,《新加坡与中国:从邻国友邦到伙伴》的38篇故事结合历史叙述、战略视角和个人故事,勾勒新加坡与中国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全书分为四大主题:“外交·政治”、“商贸·投资”、“艺文·社会”和“桥梁·纽带”, 记录新中历久弥新的关系,也展望两国未来合作的愿景。
作为新中关系的关键里程碑,两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政府间合作项目,是多名作者着墨的题材。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在“回首来时路”一文中,就回顾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新中苏州工业园区早年面对的挑战和转折。
当时任职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李奕贤忆述,自己1997年前往苏州工业园区期间,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莅临并发表讲话。李奕贤形容:“那是我人生中最为严肃的一场会议。”
他写道,李光耀当时言辞犀利地直指苏州方面对新中合作项目投入不足,这番批评之后在中国引发轩然大波。不过,2000年的股权结构调整成了转捩点,苏州中方财团持有三分之二的多数股权,接下来的10年里, 苏州工业园区迎来迅猛而高质量的发展。
李奕贤总结道:“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与耐心。在这段历程中,那些曾与我们在谈判桌上交锋的‘对方代表’,最终都成为了我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2006年,李奕贤投身政界,也继续领导多项对华经济合作事务。
从2005年到2008年担任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的陈庆荣,则在“新中双边关系的演变”一文中,借由苏州工业园区的经历反思,新加坡须持续创新与中国合作的平台。
陈庆荣也是美国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院亚洲中心创始主席,以及新加坡驻奥地利非常驻大使。1990年新中就建交展开谈判,时任外交部东亚司司长的陈庆荣,是新方代表团成员之一。
陈庆荣在文中引述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的“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说明大国须以仁厚胸怀包容小国,小国当以智慧周旋于大国之间。
陈庆荣写道,这段描述反映新加坡过去60年来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如何为他人创造价值,让其他国家愿意与新加坡合作。
书中的一些文章也回溯新中建交前的历史,包括1919年成立的华侨银行与中国跨越百年的金融合作、1921年到厦门大学担任校长的林文庆的故事,以及中国的文字改革和新加坡采用简体字的联系。
新中文化艺术界的交流是书中另一主题。本地资深广告创意人林少芬在“我的中国行”一文中,忆述自己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工作期间,如何见识到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动员和执行上的能力。
回顾在中国打拼的日子,林少芬写道:“我脑中浮现的是一群群年轻人闪烁着憧憬眼神的纯真样子。他们渴望成功、期待被世界看到、时而患得患失、时而信心满满......那是最美好的年代,也是最让人怀念的时代。”
《新加坡与中国:从邻国友邦到伙伴》在各大书店出售,售价38元。公众也可上华文媒体集团旗下集品店ZShop网站(zshop.zaobao.sg/collections/focuspublishing)购买中文版,或海峡时报出版社网站(www.stbooks.sg)购买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