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建交35周年之际,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指出,回顾过往的同时须着眼未来,新中关系要维持前瞻性,两国也应持续加强民间联系,在当今动荡世界中指引前行方向。
由我国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和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合编的新书《新加坡与中国:从邻国友邦到伙伴》,星期五(10月3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发布会。35年前的这一天,新中签署建交联合公报。
担任发布会主宾的颜金勇致辞时,回顾新中关系的发展历程。他提到,建国总理李光耀1976年首次访问中国,随后中国前最高领导人邓小平于1978年回访新加坡,双方的高层交往促成两国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让新中能朝着正式建交迈出下一步。
新中1990年建交后,双边关系迅速深化。颜金勇指出,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启动,由此孕育更多旗舰项目,包括分别在2008年和2015年启动的另两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
颜金勇指出,这些项目体现两国的优势结合:新加坡的连通性、系统思维和开放性,结合中国的活力、创新和庞大规模。
如今,新中关系再上台阶,在2003年升级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颜金勇说:“这不只是一个标签,而是两国关系深度和广度的体现。”
颜金勇刚在9月首次以副总理身份访华。他指出,在庆祝新中建交35周年之际,回顾过往固然重要,同时也须着眼未来。
颜金勇就新中关系提出三方面展望。首先,两国的伙伴关系须保持前瞻性,在人工智能、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深化合作。
其次,必须继续加强民间交往,青年交流、教育合作与文化合作尤其关键,以确保下一代延续两国友谊和相互尊重的传统。
第三,新中可以在当今动荡的世界中指引前行方向。尽管两国在体量和国情上有差异,但历史已证明,相互尊重、开放与对话能实现双赢成果。
《新加坡与中国:从邻国友邦到伙伴》集结35名意见领袖的经历分享和评析。颜金勇说,他期望这本书启发所有人,无论是新加坡人或中国人,在坚实的基础上前行,深化伙伴关系,共同书写新中关系下一个充满活力、历久弥新、面向未来的篇章。
本书主编之一许通美是1990年新中建交谈判的新方首席代表。许通美致辞时回顾道:“过去35年对新加坡、中国和新中关系,是一段非常好的岁月。”
他形容,新中关系整体状态极佳,但他提醒新加坡人不能自满。“我们要记得,在2016年至2017年,新中关系在非我方之过的情况下,一度受挫并面临挑战,所幸在2018年又恢复美好。今天,新中已建立起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许通美受访时进一步说,大家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新加坡和中国都需要可靠和值得信赖的朋友。“新加坡已经证明自己是中国可靠和值得信赖的朋友,这是我们最大的价值所在。”
另一主编李慧玲致辞时分享,她在2023年接到许通美的邀约,请她共同主编一本与中国相关的书,邀请新加坡人书写对中国的观感,并让中国读者也能读到。
李慧玲说:“每个人在每个时间点看到的中国,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这本书记录了新加坡对中国发展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记录此时一群新加坡人看到的中国。”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总裁黄子鹏致辞时说,本书对新中两国的特殊关系提供精彩见解。他指出,国家图书馆多年来与中国各大图书馆开展合作,这种牢固而深厚的联系,正是新中关系的缩影。
多名前政要、外交官、学界、商界和艺术界代表出席发布会,包括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前副总理黄根成、以及曾任内阁部长的新报业媒体信托主席许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