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月推5000亿人民币新型金融工具 助力新兴产业与民企

中国多地本周陆续传出消息,官方9月底前将推出一项5000亿元人民币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资本流向新兴产业和扩大消费领域,其中部分资金将专门用于支持民营企业。

受访分析师指出,新工具实际上属于“准财政工具”,旨在填补当前的财政政策缺口,并发挥杠杆效应,撬动社会投资。

据《证券时报》星期四(9月25日)报道,随着中国多地披露已进入项目申报阶段,官方将推出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箭在弦上”。

报道综合各地公开信息称,这次的新工具将聚焦八大领域,包括数码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农业农村、交通和物流,以及市政和产业园区等。

至于运作方式,据财新报道,新工具将由中国三家政策性开发银行,通过基础设施基金公司操作,注资形式可以是股权投资或股东借款。

另外,多名政策性银行人士向财新透露,本次新工具与前两次不同的是,5000亿元当中,要求约1000亿元必须投向民营企业。

此前,中国曾于2015年和2022年,分别推出类似金融工具,通过政策性银行投放资金,来解决投资项目的资本问题。2015年的投放背景是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投资承压;2022年则是在冠病疫情背景下推出。

今年4月的中共政治局会议上,官方首次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7月政治局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新加坡华侨银行亚洲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官方将推出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实际上是一个“准财政工具”。

他说,新工具推出的背景之一,是今年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上半年发行大量专项债推动经济复苏,但额度已接近用尽,财政政策的空间在缩小。

另外,过去两个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呈放缓趋势,国内有效需求尚未完全恢复,但房地产、基础建设、制造业投资普遍处于下行通道。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自3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从今年前三个月的4.2%,降至前八个月的0.5%。

谢栋铭分析,此时推出新工具,会发挥出一定的杠杆效应。通过先投入一部分资金,再借助中国央行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简称PSL)降低贷款成本,以此撬动社会投资,进而带动经济回升。

他说,新工具本质是解决“有没有资本”的问题,PSL解决的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两个政策工具相配合,财政和央行合力,既可以低成本支持重点领域项目,拉动经济复苏,又能较有针对性地符合国家大战略。”

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以2022年数据估算,本次5000亿元资金规模大约可带来2.75万亿元的新增社融。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瑜则预计,新工具或可撬动投资5万亿元。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