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学者:日本须与中国既竞争又合作 改善社会对华观感是关键

面对“特朗普2.0”下美国的战略转向,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在新格局中须兼顾与中国的竞争与合作,关键一点是扭转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负面观感。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星期二(9月23日)举办题为“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国、日本、韩国与东南亚视角“的论坛,汇聚政界、学界和商界人士,就地缘政治、区域一体化、经济合作等课题展开讨论。

中日韩如何应对美国压力并深化合作,是论坛焦点之一。长期研究中国政治的东京女子大学特别客座教授高原明生形容:“我们处于一个多重危机的时代......我们看到大国破坏国际规则和规范,大家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

高原明生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珍视的基本规范和价值似乎在崩塌;日本一方面要克服“特朗普2.0”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对华关系上须兼顾竞争与合作。

高原明生说:“很多国家误以为日本总与中国对抗,中国也总与日本对抗,但并非如此。”他强调,日本虽在安全领域与中国竞争,但两国在经济层面经常合作。

他举例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日本的“自由开放印太“战略不乏契合之处。2023年,中国化学工程企业与日本三菱重工在孟加拉共同建成先进化肥厂,就是两国合作的实例。

但他也强调,日本民众普遍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这主要源于中国在海洋主权问题上采取的行动以及各类反日宣传,后者在今年二战结束80周年之际尤其突出。

高原明生认为,如果这些情况持续下去,日本领导人将难以采取行动,推动中日关系改善。

另一方面,日韩和中韩关系也在升温。首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院长辛星昊指出,韩国总统李在明今年6月上任后先访日再访美,释放出韩日应先沟通再与美国对话的信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处理与日本这个最重要伙伴的关系时,必须更务实。”

至于中韩关系,辛星昊举例说,中国去年单方面对韩国游客实行免签,体现两国关系细微但重要的变化,“这不是简单的决定,毕竟免签一般是对等的。”

对于中日韩三边关系的展望,与会嘉宾普遍表示乐观。中国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说,尽管全球面临关税与贸易壁垒等逆风,区域合作的基础仍然牢固,制度层面近期可见显著进展,例如三边高层对话的重启。

中日韩合作往来近两年回暖。三国外交部长今年3月刚在东京举行外长会议;去年5月,三国领导人峰会则在暌违四年半后召开。

杨悦进一步说,中日韩三边合作能缓解当下美国政府对东南亚造成的负面冲击。她举例说,三国可优先开展绿色转型领域的合作,因为东南亚和东北亚同样受气候变化威胁,而随着美国在气候议题上领导力退缩,东南亚对填补这一空白的需求更大。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日本驻新加坡大使石川浩司、以及韩国驻新加坡大使洪镇郁也出席论坛并致辞。

曹忠明说,当前地区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仍存在域外大国干涉、历史遗留等问题,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石川浩司强调,亚细安加三(日中韩)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渠道,与日中韩三边合作相辅相成。洪镇郁则说,韩国致力于推动韩中日合作与亚细安对接,为整体亚洲和平作出贡献。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