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在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的新中建交35周年论坛上,将新中多年来的成功合作总结为三个原因:双方有诚心、有机制,也有与时俱进的态度。此前提下,双方在解决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
参与同场讨论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刘振民则表示,中新两国还有文化基础,可以直率沟通。
在星期五(9月19日)举行的论坛上,李奕贤和刘振民回顾了新中合作的成功实践并展望未来,对谈由《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主持。
李奕贤回忆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工作经历时打趣地说,当年建国总理李光耀是“苏州工业园工作小组组长”,亲自主导项目,大小事都过问,前线人员倍感压力,因为“他(李光耀)不能接受散漫的答案”。
李奕贤说,他最大感受是李光耀真的要帮助中国找出一个最合适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模式。他说,两国文化制度相差很远,沟通磨合需要很长时间;但双方都有真诚的态度,“我们真的希望苏州成功”。
第二个成功原因,是两国建立了很多机制,例如副总理级的JCBC(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八个省市级的经贸理事会等,让一代又一代的官员互相认识、一起工作、吃饭、聊天,从而建立共识、信任、友谊。
第三点是与时俱进的态度。李奕贤指出,这是在特定时代需求的背景下,找到共同关心的课题展开合作。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和重庆互联互通项目,都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李奕贤说,在这三个动力下,求大同存小异,“把大的事情先做起来,都够我们忙的了”。
刘振民则表示,过去35年两国沟通“也存在一些摩擦”,但中新两国的优势是沟通起来,比其他国家要顺畅。虽然新加坡工作语言是英文,但沟通起来相对容易,因为有文化基础奠定。“我们可以非常很直率地沟通,但是又能够相互谅解”。
刘振民说,向前看,本地区国家发展有经济全球化受挫的新挑战,要推动东南亚区域贸易合作,“希望新加坡继续发挥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李奕贤则表示,相信全球化会给我们各自的社会经济带来最大的效果。他提到,当年亚细安自由贸易协定启动前一度僵持,因为一些经济较落后的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农产品进入带来冲击。
他说,当时中国让这些国家的产品先进入中国,之后再逐步实现对等关税,以此降低顾虑,他形容此举“大国风范”。
李奕贤强调,在大区域合作中必须有所取舍,如果能帮助一些步伐较慢的国家,以较低的门槛让他们加入这个大家庭,总比把他们排除在外要好,“这样的精神在亚洲完全可以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