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美必将达成协议  有合作有对抗也有模糊

中美贸易谈判仍在拉锯,但中国学者研判,两国最终必将达成协议,当中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同时会保留模糊空间。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星期五(9月19日)在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的开幕讨论会上,就主持讨论的新加坡巡回大使??陈庆珠问及中美贸易谈判是否会达成协议时,提出看法。

曾担任中国多个国家级决策机构咨询专家的刘元春指出,中美从过去10年的冲突意识到,完全脱钩并不可行。

两国代表本周在西班牙马德里结束今年第四轮贸易谈判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星期五晚间进行通话。刘元春据此推测,两国可能在一般交往和商品领域相互妥协,达成协议。

不过,在一些实质性冲突上,尤其美国有意遏制中国发展的尖端科技等层面,双方仍会采取相对脱钩和对抗姿态。

刘元春补充,还有一个层面,是双方搁置一些争议,采取模糊态度,留待未来处理。因此,“这里面既有合作,有对抗,也有模糊。”

同场发言的悦榕集团创始人兼执行主席?何光平,也有信心中美将达成协议。他说:“中国手握筹码,特朗普则制造噪音,足够多的案例表明,特朗普最终会退缩。”

何光平指出,中美达成协议对东南亚的积极意义在于,本区域不会因中国在美国市场受阻,而要承受大量中国廉价商品涌入。但他提醒,东南亚仍须推动市场多元化,走出对中美市场的依赖。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则提醒,中美即使达成协议,也难化解两国间的根本问题;中美虽然保持固定接触,但双方都在追求自我强化和自立。

在这场以“全球变局下的博弈与机遇?“为主题的开幕讨论会上,与会嘉宾也就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展开讨论。

针对陈庆珠提问多极化世界的利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形容,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四大力量,四者间的关系将决定世界的未来,“我有信心世界将继续维持多极化。”

刘振民同时指出,当下挑战在于,身为现有国际秩序缔造者的美国,正摧毁自身建立的体系。“世界需要保持耐心,给美国时间去意识到,摧毁这一秩序并不符合自身利益。” 刘振民曾在2013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刘元春则认为,不能简单以“多极化”概括当前国际格局。他解释,美国曾是自由世界构建者,如今却自认在全球化体系中受损,要重塑另一套体系,建造者自己成了改革者;目前以美国为主体的秩序重构,并非“多极化”所能概括。

刘元春举例说,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的兴起体现了世界从多极化走向两极化的进程。这是因为,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导致许多新产业和新技术的竞争,最终变成大国之间在超级研发能力、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等方面的较量,小国只能靠边站。

何光平则主张超越“多极化”框架。他相信世界将经历一场范式转移,过去300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正面临根本性挑战,可能触发一场“文明重启”。

他也认为,中国带来的文明挑战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层面,也涉及整体价值。他指出,“文明重启”的概念意味着不能仅从西方视角解读现象。例如,中国显然正在崛起,但它未必是在挑战美国。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