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工业消费品价格回升拉动,中国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降四个月后转增,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以近两年最快速度下降,显示工业通缩还在进一步加深。
受访分析师指出,最新数据反映官方“再通胀”措施成效有限,中国经济内需仍然不足,低通胀的问题料将持续。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三(7月9日)公布数据,6月CPI同比上涨0.1%,为近五个月来首次上涨;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为去年3月以来最高涨幅。
尽管CPI同比表现好于市场预期,但6月PPI同比下降3.6%,降幅大于路透社预测的3.2%,也是2023年7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从环比来看,6月CPI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至0.1%;PPI环比下降0.4%,降幅保持不变。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称,CPI同比转增主要受工业消费品价格回升影响;PPI环比下跌的原因包括:恶劣天气影响建筑业,造成原材料价格季节性下行,以及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出口预期等。
具体而言,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中,电子设备制造业6月价格环比下降0.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纺织业则分别下降0.2%。
“再通胀”是中国经济今年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去年中国CPI仅增长0.2%,远低于3%左右的官方增长目标。官方年初将今年CPI目标调低为2%。
华侨银行亚洲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中国一直希望可以再通胀,但很遗憾目前半年过去了,再通胀结果没那么显著。
他分析,6月PPI跌幅扩大反映中国内需仍然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2015年中国也曾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但谢栋铭指出,当时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国有行业,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但目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行业也出现类似问题,政府不能完全依靠行政手段,更多要通过市场手段来调节。
他说:“这就意味着反内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内中国低通胀的问题还是会持续。”
过去几个月,官方多次释放“反内卷”信号。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在7月初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也强调,要“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牛津经济研究院东北亚首席经济师王蕊受访时指出,虽然在官方的引导之下,汽车价格降幅有所收窄,但商品类消费的整体情况仍凸显出需求较不稳固。
对于如何缓解价格下行,王蕊说,虽然中美贸易的外部风险目前看起来有所好转,但不能因此减弱中国国内的相应支持政策,降低货币和财政政策力度,“至少近期要保证价格下行风险不再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