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工党执政刚满一年,国内已民怨冲天,首相斯塔默的支持率持续低迷,在20%左右徘徊。分析人士认为,工党没能兑现竞选承诺克服财政困境,无法大幅改善英国经济和民生,辜负了选民期望,进而深陷信誉危机。
工党在去年7月4日选举中大胜,结束保守党14年的执政。入主唐宁街10号的斯塔默一时风光无两,信誓旦旦称要率领工党为英国人民创造变革。
然而一年过去,英国物价依然居高不下,国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并未提高。民众日益不满,怀疑政府的许诺只是空谈。益普索(Ipsos)6月底的民调结果显示,斯塔默的支持率仅24%,工党支持率跌至27%。
财政空间有限 支出计划或难落实
英国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公共政策教授戴蒙德(Patrick Diamond)告诉《联合早报》,工党政府陷入政治泥淖并不令人意外:“政府一直难以向选民证明,英国人的生活可以在它领导下变得更美好。”
多年来,英国公共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住房危机紧迫,公共交通和教育等挑战也牵动民众关切。财长里夫斯6月11日发布上任以来首份全面财政支出审查报告,要在未来五年大规模增加关键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持,其中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运营预算每年将增加290亿英镑。
政府还计划通过为期10年的社会住房计划,在住房领域投入390亿英镑,平均每年提供3万套社会住房。

然而,英国经济增长连年疲软,政府每年偿还的贷款利息就已超过1000亿英镑,财政空间着实有限,这些极富野心的目标恐怕难以顺利落实。《卫报》6月报道称,英国5月财政赤字高达177亿英镑,秋季预算可能须增税200多亿英镑才能填补缺口。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公共政策副教授希莫斯(Olga Siemers)受访时指出,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工党不增税就很难兑现自己的支出承诺,但增税又不得人心。
工党政策反复 削弱政府信誉
工党政府的另一选项是削减支出,但这条道路同样走得磕磕绊绊。去年7月,工党政府决定取消约1000万名养老金领取者的冬季供暖补贴。此举招致强烈批评,引发工党内讧,斯塔默最终于今年5月撤销决定。
风波刚过,斯塔默又宣布削减针对数百万残疾人士的50亿英镑残疾补贴,以促进再就业,新一轮政治风暴随之来袭。120多名工党议员反对这项激进改革,残疾群体和人权组织也纷纷抗议。面对来自后座议员的巨大压力,斯塔默再次妥协。

大幅调整后的改革计划在国会勉强通过,但究竟能否为政府省钱尚不可知,政府还要设法填补数十亿英镑的财政缺口。不少分析预测,秋季增税在所难免。
斯塔默的一次次政策大转弯,不仅削弱自身领导力,也加剧政府信誉危机。希莫斯指出,工党内部意识形态立场多元,从中左翼阵营到更传统的社会主义派别,议员主张各不相同,执政实践更为复杂,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立场反复,往往给公众留下不够果断和前后矛盾的印象。
戴蒙德则认为,工党政府虽然在国会中占据多数席位,但政治支持率不高。“(党内)分歧并非源于意识形态,而是因为议员们担心,如果政府继续推进福利改革,他们会在下次选举失去议席。”
须阐明具体目标 实施强有力财务管理
《卫报》助理总编凯特尔(Martin Kettle)撰文指出,前首相撒切尔和布莱尔任内都曾遭遇内阁或同僚的反对,最后都成功翻盘,但斯塔默不能指望再现两位前任的逆袭,因为他没有明确目标。
凯特尔写道:“撒切尔和布莱尔执政的目标始终非常明确,且各有计划——撒切尔的目标是减少国家干预和限制工会力量,布莱尔则要推进英国经济现代化和提升英国的国际地位。选民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可斯塔默的计划是什么?他想达成什么目标?”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斯塔默若想扭转乾坤,重振工党去年7月胜选时的民望,就必须更好地向公众传达政府叙事,明确变革诺言的具体意义。
希莫斯也敦促工党政府担起财政重任,采取针对性的投资,保持清晰透明的沟通,直接解决人民的核心关切。
“政府应加强财务管理,探索部分公共服务的替代融资模式(例如引入私人领域合作或社会效应债券),同时强化监督机制、管理预期,并着眼于长期财务规划,制定可信且连贯的经济计划,从而解决工资、生产力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