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与中国本周末在瑞士日内瓦就关税问题重启谈判。但分析普遍认为,双方短期内难以达成实质协议,这一轮磋商更可能是一轮“互探底线”的交流,若进展顺利,才有望为下一阶段制定议程。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前美方贸易谈判代表奥尔森(Stephen Olson)指出:“双方都不希望被看作退让的一方……现在展开谈判,是因为双方都判断此时推进对话,不会被解读为向对方屈服。”
对北京而言,中美举行会谈的时间点也颇为微妙。此时正值中国国家主席国家领导人访问莫斯科,他作为“贵宾”出席俄罗斯胜利日阅兵,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
国家领导人与来自“全球南方”的多国领袖共同亮相,向特朗普政府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不仅拥有其他贸易选项,也正在塑造一种“全球领导力替代方案”。这让北京即便在谈判中,也能维持一种“姿态强硬”的国际形象。
尽管特朗普坚称加征关税将令美国更强大,北京也表示“斗争到底”,但现实是:这一轮关税对双方都构成了沉重压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产出写下2023年12月以来新低。根据财新数据,服务业活动亦跌至七个月最低点。此外,受关税影响,中国部分出口商面临库存积压,虽态度强硬,却已在主动寻找美国以外市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郝福满(Bert Hofman)指出:“我认为中国意识到,达成协议总比没有协议要好……他们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立场,认为现在是时候开始谈判了。”
“五一”假期结束后,北京方面认为时机成熟。美方同样面临内部压力:因关税带来供应链中断与成本上升,美国经济出现三年来首次萎缩,长期依赖中国制造的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
此外,由于美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双放缓,美国选民担忧升温,使特朗普支持率出现明显下滑。民调显示,逾六成美国人认为特朗普“过于关注”关税问题。
奥尔森分析称:“两国都面临向市场、企业与国内选民‘释放稳定信号’的压力……在日内瓦举行几天会谈,至少能达到这个目的。”
至于会谈结果,郝福满判断,这一轮磋商更可能是一轮“互探底线”的交流,若进展顺利,才有望为下一阶段制定议程。
奥尔森预计,这次的谈判若有成果,可能是“升级版的第一阶段协议”(a phase one deal on steroids)——在既有框架基础上,扩大纳入更具争议性的领域,包括美方要求中国打击非法芬太尼出口,以及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战略关系。
但专家提醒,中美距离真正解决核心分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奥尔森直言:“困扰美中贸易关系的结构性摩擦短期内不可能化解……日内瓦最终可能只会发布一份措辞平淡的声明,说‘进行了坦率对话’,并表示‘愿意继续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