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交通管理模式一直被视作全球交通治理的典范,尤其在拥堵控制、效率提升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成效显著。近10年来,台北市长蒋万安、桃园市长张善政、台南市长黄伟哲、台中前市长林佳龙和台北前市长柯文哲等不分党派的台湾县市首长,接连到新加坡考察,旨在借鉴成功经验,以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如道路拥堵、电单车泛滥及行人安全隐患。
新加坡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成功解决交通问题。早在1990年代,政府便意识到人口和车辆的快速增长,将给道路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果断推出拥车证(COE)制度。购车者先获取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价格通过竞标决定。高昂的费用有效限制车辆增长,避免道路被私家车过度占用。对于像台北这样的人口密集城市而言,这种从源头控制的做法极具吸引力,能够有效缓解车满为患的困境。
公路电子收费(ERP)是新加坡另一项重要创新。在繁忙路段和高峰时段实时调整收费标准,车速越慢,收费越高,引导车辆选择绕行或利用公共交通。这种市场化机制不仅缓解高峰期间的拥堵,还通过经济杠杆,改变居民的出行习惯。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若台北、高雄等城市能引入类似ERP的机制,将有助于抑制短途驾车需求,促进出行结构的优化调整。
新加坡始终将公共交通视为交通发展核心。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扩展地铁和公交网络,确保覆盖范围广、班次频繁和服务可靠,使居民能依赖公共交通而非私家车。相比之下,虽然台北捷运系统相对完善,但其他城市和乡镇公共交通依然不足,迫使居民依赖电单车或汽车出行。新加坡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便利、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道路拥堵问题。
新加坡在智能交通系统和数据分析的应用上表现积极,实现对车流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调控。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交通灯的时序得以优化,公交班次也能灵活调整,确保道路畅通无阻。虽然台湾近年来逐步引入智慧交通技术,但在整体应用的深度和整合度上仍存在不足。新加坡的实践为台湾提供科技驱动治理的明确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在交通安全方面,尤其是对高龄行人的保护,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乐龄安全区”政策通过降低车速、缩窄车道、设置安全岛以及延长行人绿灯时间等措施,显著降低老年行人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据统计,这些设计将高龄事故的风险降低约80%。台湾已步入高龄社会,行人伤亡事件频繁,近10年来台湾因交通事故死亡者年均接近3000人,以今年1月至5月交通事故为例,死亡1154人,其中高龄死者多达507人,老人占多数的情形与新加坡相似。因此,乐龄安全区的经验对于台湾未来交通安全规划,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新加坡交通治理的整体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成就不仅在硬件建设,更在于政策执行力及公众的配合。无论是COE、ERP,还是公共交通与乐龄安全区的实施,新加坡展现高度的一致性和社会动员能力。台湾各县市首长前往考察,目的不仅是借鉴具体措施,更应体会背后“政策组合”的治理智慧。
新加坡经验提醒我们,即便在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集的背景下,依然可以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的管理与技术创新,实现交通的高效与安全。台湾正值交通转型关键期,车辆数量不断上升,电单车文化根深蒂固,行人安全问题频生。如果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引入类似新加坡的制度与理念,逐步推进从车辆管理到公共交通扩展、从收费调控到智慧治理的系统性改革,台湾的交通困境有望得到改善。
新加坡经验不仅对台湾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众多城市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许多城市同样面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新加坡的成功模式表明,凭借前瞻性的政策设计和坚定的执行力,能实现交通顺畅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提供技术和制度的解决方案,更传递一种以公共利益为重、以民众安全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因此,新加坡的交通管理能成为全球主要城市的参考模板,摆脱“马路如虎口”的困境,朝高效、安全和绿色的交通未来迈进。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