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数周,翻开报纸或浏览社交媒体平台时,都被亚洲好些城市陷入动荡、大批人民参与政治运动的画面所震撼。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夜晚被火光照亮,示威者闯入国会大厦后纵火焚烧主楼,以毁坏这个体制的象征宣泄他们的不满。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早前有愤怒的年轻示威群众与防爆警察对峙,抗议议员住房补贴过高,也为争取更透明、更公平的未来,但过程中却发生值勤私召电单车骑士被警方镇暴车意外碾死的事件,暴力冲突因此迅速升级,扩散到印尼多个城市。
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中,成群穿着绿色制服的私召电单车骑士自发涌上街头,为殉职的骑士送葬的车队喇叭声此起彼落,仿佛像是底层人民为尊严的呐喊。
在菲律宾,人们或许已将每年高达20次的台风或极端天候事件视为寻常,但最近暴雨后的大水灾,让原本就脆弱的整个城市基础彻底瘫痪,并且还揭露公共工程官员和政治领袖在推行洪水控制项目时中饱私囊的大丑闻,让人民更加感觉到自己被政府辜负了。
在水淹至人们脚踝以上的卡伊安塔(Cainta)城市,环保组织菲律宾绿色和平(Greenpeace)在被水淹没的街道,摆放用纸板做成的总统肖像卡牌,以此象征性装置进行创意示威,要掌权者以及导致气候变暖问题加剧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等,为水灾问题担责。
这一系列的示威行动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地方,却反映整个区域民众情绪沸腾;尽管社会暴乱或民众示威的导因仍待深究,也横跨多个层面,但让人民走上街头的原因还是有些共通性,包括指向各个城市青年群体因代际提升机会有限而陷入失落的趋势。许多地方也因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出现治理失衡的问题。
在这些日益严峻的信任危机中,一个最主要的“共振点”更是制度的腐败和失灵。政府在贪污问题上的长期忽视与放任,无异于亲手埋下动摇社会根基的定时炸弹。当人民看不到清廉公正的制度时,自然不再相信制度能公正合理地对待他们,也会失去归属。
在新加坡,相信许多民众与笔者一样,在看到区域局势的变化后,也对我们社会的现状产生警觉。当然,对贪腐零容忍的新加坡,相对维持着难得的稳定与平静,但这并不代表类似的社会矛盾、民众对贫富差距、政治参与度和透明治理的诉求,不会以不同的方式发酵,影响国家的发展与前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且在政治领导层更迭交棒之际,新加坡政府领导人最近释放打造“我们为先”(We First)的社会愿景,更值得深思。这个社会愿景首先出现在黄循财总理上任后发表的讲话中,近来总统尚达曼于国会发表施政方针演讲时也再度重申,并以此呼吁大家重视履行公民义务,将公共利益与个人关注重新排序。
领导人此时强调打造“我们为先”的重要性,是否也揭示当前政府对于社会潮流走向的隐忧?在新加坡,尽管多数人仍相信政府的能力,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似乎在消逝中。新加坡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虽小却高度开放和以市场为导向,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下,社会难免出现过度强调个人成功与物质追求的倾向,逐渐形成“自己顾自己”的处事态度,对国家维持凝聚力形成阻碍。
不过,笔者也观察到,不论是在总理或总统的演讲中,在提及“我们为先”理念时,仅将之与邻里之间的关怀互动或人们日常行为的表现挂钩,没有借此机会延伸探讨一些或在建立社会共识时,必须关注的问题,如政策的多元参与和媒体的职责等,也没有触及当今许多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核心导因,相当可惜。
尤其当亚洲区域都在这些复杂的社会信任问题上跌跤时,新加坡更应该勇于触碰更深层的讨论,而不要为去政治化而回避一系列须正视的议题:人民该如何处理我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有责任协助建立社会共识的重要机制又是否健全?
即便政府长期享有人民的高度信任,在新加坡,这样的的信任又是否是“外包式”的?人们相信国家会解决问题,因此更少自己组织行动;一旦国家机器开始疲惫,高度的依赖或会转化为失望,这也可能是政府面对的一种危机。
所谓的“我们”,也必须涵盖对多元群体和文化的包容。强调“我们为先”,同时必须让民众感受到自己是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一个健康的“我们”,更不是人民一味给予信任,而是政府愿意接受审视与问责;如果不包括制度层面的权责明确,那只不过是道德的动员、情感的号召。在亚洲多个城市不平静之时,平静的新加坡应该还有余裕,可以再去好好延伸讨论“我们为先”背后的意义,思考我们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以此与国人共勉之。
作者是区域环保媒体与咨询公司益笔思(Eco-Business) 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