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文宇:美国国防部更名背后的深层用意

美国总统特朗普9月5日签署行政命令,指示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五角大楼迅速响应,改称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为战争部长,并在官方网站和社交账号更换新名。虽然国防部正式更名还须国会批准,但特朗普政府此举引起广泛关注,让人揣测背后的深层用意。

单从称谓变动上来看,这次更名颇有点返祖归宗的意味。美国建国之初,联邦政府即设立战争部,并一直沿用到二战结束之后。根据1947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管理各军种的机构合并为一个军事管理部门,1949年才正式定名为美国国防部,时至今日也不到80年。

事实上,字面的微小变动往往映射出理念的重大变化。二战结束后,美国之所以选用国防部的名称,主要是考虑到军队职能由战时向战后的转换,即侧重点由强调进攻变为防止冲突,体现美国“世界和平守护者”的身份。特朗普对此并不认同,他在行政命令中指出,既往历史表明美国在战争部的指引下,不但打赢1812年战争,也赢得一战与二战。因此,重拾旧称可以帮助美国跳出目前局限防守的狭隘思维,显示美国能打仗和打胜仗的坚定态度,确保实现以实力换和平的战略思想。赫格塞斯更直言,此次更名事关重大,可以重拾美国的“战斗精神”(warrior ethos)。

另一方面,国防部改头换面是特朗普重整军队与防务部门计划的一部分。

在1月重返白宫后,特朗普立即颁布一系列行政命令,要求国防部评估跨性别军人服役状况、废止“多元、均等及包容”(DEI)政策,并让因拒绝接种冠病疫苗而遭开除的军人复职,矛头直指他一直口诛笔伐的军中极左派“觉醒文化”。特朗普批评美军过去几十年受“政治正确”思想的影响,未能体现出应有的军事作战能力,一次次丢掉本该赢得的胜利。此外,特朗普政府对军队的整顿也体现在人事变动上。2月21日,他突然宣布解除非裔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朗的职务,并将五名军方高级将领撤职,包括美国首位女性海军作战部长弗兰凯蒂。

6月22日,美国针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的午夜之锤行动,更是特朗普政府提升美军战斗精神的直接体现。尽管面临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特朗普仍然下令美国海空军执行此次突袭行动,着眼点不仅是解决伊朗核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向美国民众展示他敢于动武捍卫国家利益的态度。赫格塞斯在记者会上特别强调,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是历史性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政府还无视法律争议,指示国防部在国内扩大用兵权限,介入原本属于各州管辖的执法领域。自今年1月起,美国陆续向西南边境大幅增派现役军人,目的是打击非法移民和遏制毒品流入。6月,特朗普向洛杉矶市部署国民警卫队,应对当地搜捕非法移民引发的骚乱。8月,特朗普下令国民警卫队士兵进驻首都华盛顿街头打击犯罪。他毫不避讳地说:“如果哪个城市、州拒绝采取必要行动保卫居民的生命和财产,我将调用美国军队,为它们迅速解决问题。”

当然,特朗普有底气重整军队,与他获得的基层支持力度密不可分。他一直宣扬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旗号,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激情,引起军队人士的共鸣。皮尤中心一项民调显示,去年总统大选,特朗普赢得61%的退伍军人选票,领先哈里斯高达24个百分点。

正因如此,特朗普才敢于在军队方面动作不断,国防部更名恰恰彰显他重振美军的决心。特朗普政府表明,美国现在应该重新聚焦于作战能力与战斗精神,在军事上追求卓越。美军能否实现特朗普的理念,仍需要时间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

作者是北京时事评论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