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铿:AI冲击本地毕业生求职

曾在本地大学教历史的友人传来新闻:“长期求职、回音寥寥:调查显示,新加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面临困难”,他纳闷,新加坡经济相对强劲,为何本地大学生(尤其是本地生)对于在未来六个月内能否找到工作缺乏信心。

然后,我在亚洲人工智能学会(Asia AI Association)的讨论群组中,收到这条新闻:“新加坡在全球AI指数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与中国。”

我直观的解释是,AI对新加坡毕业生的冲击,比全世界都明显而可怕,原因包括:一、新加坡经济强大开放且高度国际化,因此大型、跨国企业AI转型速度更快,低技术工种可以外包的不会在本地聘请,导致对本地初阶人才库要求更高,影响更为迅速;二、本地一些中小企业多年来经营状况苟延残喘,只能依靠政府补助勉强维生,保守的不敢扩张,有魄力远见的近年申请政府AI技能提升补助,支援现有雇员,对无经验、叫价高的新毕业生需求低;三、不像中美大国有土地和强大内需,新加坡模式选择不多,难以发展强劲的本地商业网络/求财手段,只好举国向高端科技发展,当中难免要终身学习,免被淘汰。

简单点说,新加坡在AI领域走在前头,但在小国经济下,初阶求职者受冲击最大。

黄循财总理指出,新加坡要优先放眼就业,应对世界碎片化和AI崛起,并装备及赋能(中小)企业、人才技能提升,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补助,推出社区发展理事会新工作配对计划,为求职者介绍住家附近工作机会,也资助推出毕业生实习计划,让尚未找到工作的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毕业生,在待业期间锻炼技能,有效利用AI。

政府继续牵头帮国人尤其是毕业生提升技能,固然可喜,可以治标,但未能解决求职困难的根本问题。

笔者曾在新加坡经营高端猎头公司,现在是一家AI新创公司共同创办人,一方面在亚洲区内协助聘请过不同人才,另一方面为企业数码转型,见证AI对人才尤其是毕业生求职的影响:不少本地学生具备AI技巧,但接到任务后,未能利用学到的知识去完成任务。就好像学功夫,练完招式套路、口诀,却缺少内功心法去连结,缺乏实战经验,招式套路就是白练。

在学会AI工具、技巧后到实战功夫之间,中间缺乏的连结,就是思维。这思维分三部分:

一、动力

不少本地生履历上写到的AI工具都有了,但生活上用得不多,鲜有谈及如何用来改进生活和功课,加上社会相对富庶,本地生求职没有燃眉之急,可先去个毕业旅行再回来求职;相对在这里毕业的外地生,合约写明要留下工作几年,纵使鲜有本地公司愿意提供就业准证,外地生反而更积极,为了留下就业,用尽各款AI工具去包装履历,令求职更快捷便利,务求更切合雇主需求,在掌握AI能力、求职动力方面都明显付出更多心力。

二、解难能力

本地职场相对外国的特色,是紧跟标准作业程序(SOP),把每个情景、步骤写得一清二楚,不少员工需要指示或要跟评分准则做事,手把手按部就班去解决问题。但是,世界变化加剧,很多问题没有SOP或评分准则。这思维的改变就须要从教育着手。

再举一例,我们商会须要制作网上快讯刊物,招募十多名本地生义工,都有用AI工具、有上课程、交过功课,我们给的任务是搜寻网上刊物平台、寻找制作公司、设计时间表,都拖了两个多月,不断问每一个步骤或了解完任务后,仍无从入手。

在更多指示下,才发现学生不懂得运用AI工具技巧去帮助搜寻、安排时间表,结果呈现的不是未如人意,就是索性消失逃避。结果,我们在海外找了个差不多年纪的女生,给予同一个要求,她一人之力在四个工作天就把网上快讯制作好。

三、执行力

上述例子其实是不少企业的日常,能外包的工作,跨国企业都尝试外包,省时高效。在本地的作业,主要是因为税务安排、关税便利,聘请的员工都可拿政府补助,以及保住海外人才配额而设,随着现有中层职位能学习使用AI,去代替初阶职位产出,聘请毕业生的动力就更少。毕业生要求得职位,更须要表现出能学习、使用新科技执行工作的能力。

幸而随着学制改变,观察近年的中小学生,动力、解难能力、执行力方面都有较高品质,毕竟他们是AI原生代。因此,近年的大专毕业生,为免成为科技洪流下牺牲的夹心阶层,当务之急必须积极改变思维,主动学习并更进取地求职、内化解难创造能力、加强执行力。

作者是数码科技从业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