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The Projector将要谢幕,我的长子特意前往,向这座凝聚青春回忆的地标告别。当年,作为热爱电影的艺术生,这里是他和朋友欣赏世界各国无法在院线上映的佳作、切磋电影艺术的地方。他主演的第一部独立电影曾在这里放映。他和同学创办的大专学生电影节也在这里举行。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大银幕上映,无不受到莫大鼓舞。虽然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职业军人,但在制作电影过程中培养出的感性、纪律和团队精神,依然在军旅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正是独立影院为青年一代带来的深远价值。
以引进并放映独立片为主的The Projector倒下,不只是影院的关门,而是一个国家文化土壤失去一块重要的绿洲。独立影院的价值,从来不在票房数字,而在于它让青年导演的作品有机会被看见,让观众接触多元的影像语言,使文化的想象力不被单一化的商业逻辑吞没。
同样的道理,回望新加坡交响乐团的历史,我们更能理解远见的重要。当年建国才十余年,国家财力有限,若非建国元勋李光耀与吴庆瑞博士坚持认为现代化的新加坡不仅需要港口、工厂与摩天大楼,也需要艺术,绝不会有今天的成果。新加坡交响乐团不仅在国际上确立新加坡古典音乐演奏水平的地位,更数十年如一日深入校园、举办公益演出,培养至少两代古典乐的忠实听众,大大提升全民的艺术素养。
独立影院的存在,道理和我们为什么要有交响乐团、美术馆、音乐厅、艺术学院与艺术大学是一致的。它们都不是“谋生工具”,而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交响乐团代表城市文化的成熟与自觉,艺术学院和艺术大学为年轻人提供发挥创意的平台,独立影院则是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最直接的桥梁。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集大成,需要大银幕才能完美呈现它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这是在家中观影无法达到的。纽约、伦敦、柏林这些拥有顶尖乐团和一流艺术学府的城市,也同样保有繁盛的独立影院,这并非巧合,而是完整文化生态中缺一不可的部分。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只体现在摩天大楼的数量,更在于它能否为艺术与精神留出天空。对于我而言,The Projector不只是孩子青春的见证,更是无数年轻人梦想起航的地方。如果这样的文化绿洲一一消失,我们的社会会不会失去培养下一代想象力的沃土?
因此,我衷心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告别,更应该成为一个提醒。提醒官方在制定文化政策时多一点扶持,提醒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多一点投入,也提醒公众在选择娱乐方式时多一点支持。唯有社会各方共同守护,我们才能确保未来的孩子,依旧能在大银幕前受到启发、学会思考、培养创造力。
就像交响乐团的建立源自建国元勋的高瞻远瞩,今天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远见。独立影院不仅是艺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文化多元与包容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守护它们,其实就是守护新加坡的精神高度。
作者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