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锐:我们在岛屿《艺述岛国》

在赤道烈日的猛烈照射下,新加坡常常被形容为一座被消毒的温室。在这座以干净整洁和效率实用为核心的城市,相应地也就比较缺乏艺术的自由奔放和些许的混沌。一个月前,我在这个专栏就写了《SG60的文化反思》,尝试拷问庆典狂欢背后我们的文化灵魂:“在这场国家精心编织的繁华狂欢背后,是否有听见那些最真实、最深沉的文化之声?”结果一个月来的国庆庆典和相应的多个文化活动,竟然提供某种解答。今天就只说一个活动。

那天晚上,我坐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里,目睹《联合早报》和文化中心联合呈献的《艺述岛国》纪录片系列首播,说了已故书画家林子平、舞蹈家严众莲、作家尤今、相声/剧作家韩劳达、声乐家陈毓申等五位新加坡重要艺术家的故事,更是岛国一甲子展现的人文美景。五位艺术家的身影逐一出现在荧幕上时,我们或许会恍然:噢,在这片曾被讥为“文化沙漠”的土地上,其实一直有种子在生长,有根须在暗夜里汲取水分,有花朵在风雨间悄然绽放。影片透过他们的在地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无边际的艺术与在地的生命如何紧密交织,也借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出岛国从文化“沙漠”到“艺术花园”的历程。是的,他们都是在这个岛屿的各自艺术领域中说着精彩故事的人。我们也要说好说故事的人的故事。之前有精彩的台湾作家纪录片《他们在岛屿上写作》,而我们终于有了:我们在岛屿《艺述岛国》。

林子平,这位以水墨描绘本地风景的百岁书画家的言辞,或许是整套纪录片最动人的起点:“对于艺术,我比宗教家更虔诚。”在百余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几乎未曾一日离开纸墨,甚至在失眠的夜晚仍想着挥毫落墨。影像记录下这份恒久的执念,使人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而是一种与生命合而为一的艺术姿态。这种“为艺术而生”的故事,正是纪录片所要捕捉的核心。是的,林子平直到今年嵩寿104岁过世,用了一辈子来打造艺术,来打动我们。

舞蹈家严众莲则以身躯为笔,在舞台上书写多元文化的诗篇。她的舞步里有马来节奏的律动,有印度舞的手势,有西方芭蕾的线条——她甚至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和马来舞蹈家Som Said、印度舞蹈家Neila Sathyalingam一同成立新加坡多元舞蹈团。于是乎,她的舞蹈并非单纯的艺术表演,而是岛国跨族群跨语言文化、多种族共生的最佳写照,更是我们国家承载融合相乘的身体记忆。她的心灵叩问“我要办舞团,要怎么呈现代表新加坡的舞蹈?”,亦可以是每一个新加坡艺术家的心灵叩问——“我要办XX,要怎么呈现代表新加坡的XX?”

身为本土最多产,最早深入中国读者市场的尤今,则有最安静的文学。她的文字里,有鸡蛋饭的童年温暖,有茶香的氤氲,有调皮的幽默,也有反思的深沉和悠远。从饮食文学、旅游文学、小说散文等,她不断用笔正面积极地为岛屿写下习以为常却内有乾坤的风景。她最困顿最低潮的“火城”岁月,教会她“生活的底色可能是灰的、黑的,但是我们可以任意为它涂上绚丽的色彩”,所以她一辈子不喧哗而让文字喧哗,用214部作品里的每一个字粒去穿透人心,去为读者的生活增添色彩。

韩劳达的相声与剧作,把生活的烟火气与深沉的洞察结合在一起,让观众笑中有泪,然后被提醒:社会里还有荒谬与不公。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新加坡戏剧之父郭宝崑老师,在表演艺术学院甚至自告奋勇演出韩写的第一个相声剧本,后来韩又进一步以开放的心胸和超前的戏剧形式,与戏剧盒创办人郭庆亮合作;还有韩与杨世彬、黄家强这“新加坡铁三角”40年的舞台默契——你不得不为戏剧界的这种无私传承和真挚情谊所感动。看到片子里《劳达相声集(三)》和《谭天相声二集》等曾经熟悉的封面,我才恍然,原来早年学习相声的时候,看的都是韩先生的大作,于是更被其警句所感动:“你如果不把它当使命的话,这爱好很难持久。”

声乐家陈毓申说她除了音乐什么都不会,但她的英文名叫Joy,就是通过歌唱把欢乐和希望带给世界。在纪录片里,94岁的她回到当年执教的立化中学,指导学生高唱其先夫田鸣恩大歌唱家作曲的校歌,中气比学生还足。当片子里响起熟悉的“海云缦缦,碧波荡荡”,前后观众席即刻也跟着唱,可见校友对校歌的感情。难忘的是,奇女子陈毓申听着钢琴声闭上眼睛,全身投入忘我歌唱《新加坡你多年轻》的热情与执着,而作词人周粲在旁专注聆听——文字与音乐在那一幕完美结合。

《艺述岛国》的可贵在于它不仅“记录”,更是“立传”。艺术家身上反映的不只是个人的奋斗,更是一个时代的蜕变:狮岛如何从文化沙漠,走向璀璨绿洲。纪录片虽然只能够选择拍摄有限的五位艺术家,有些遗憾还没拍摄电影人、摄影师、装置艺术家等,然而如前所述,片中多有对其他重要艺术家的致敬——郭宝崑、周粲、田鸣恩、Neila Sathyalingam、杨世彬等,都是艺术界的重要记录。特别是纪录片凸显新加坡艺术里多元种族语言文化和领域的融合,包括严众莲的友族舞步、韩劳达的多语戏剧和相声台词、陈毓申的东西歌曲、尤今的广东话和林子平的福建话、杨世彬的印度歌等等。若真要提出什么改进意见,纪录片或能更多呈现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生活中的矛盾挣扎和失败瓶颈,或许艺术家形象会更立体而艺术面貌会更全面。

未来,《艺述岛国》或能结合展览、工作坊、学校教育,让影像不只是“观看”,而是“体验和感受”。正如《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韩咏梅所言,纪录片系列背后,是一种文化情怀,让社会感受那些看似脆弱却最为坚韧的文化与艺术理想。《艺述岛国》在建国60周年的关键点提醒我们,艺术不是点缀,而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能让人们在现实的喧嚣与不确定中找到凝聚的力量,也能让一个国家的民族站稳属于我们的位置。最后再回答我上期的提问:狂欢背后最真实、最深沉的文化之声,就是我们艺术家奉献的一生。

作者从事语文教育和本地文化研究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