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国庆群众大会上,黄循财总理特别提到人工智能(AI)将深刻改变新加坡社会。它不仅能写文章、编程、处理复杂数据,还将重塑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问题随之而来:在AI时代,我们要如何培养新加坡的下一代?
过去,家长的期待是成绩好,刷题、补习、背模板几乎成了标准程序。但AI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做题。有人说:“AI时代,最容易被淘汰的就是做题家。”这话或许有些夸张,却点出教育必须转型的现实。
去年,女儿参加小六离校考试,我们几个家长组了学习小组,却发现孩子往往依赖模板,很少主动思考。于是我们用ChatGPT做AI陪练,希望通过启发提问和即时反馈,训练孩子的思维。结果显示,灵活应用AI不仅提升学习效率,也带来更好的成绩。
今年会考口试题目更让家长感受到这种变化:乌节路卖冰淇淋是否选对了地方?小学生是否应该学烧菜?新加坡有很多好玩的地方,还须要出国吗?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必须临场思考和表达。考试与评鉴局近期的改革(包括增加口试比重),正是与AI时代的挑战相呼应。
当AI代替越来越多重复性的工作时,我们下一代需要的是“更像人”,而不是“更像机器”。这方面,家长和学校准备好了吗?
目前的教育体系源于工业时代,目标是批量生产具备知识的专业人才。但在AI时代,知识记忆的重要性降低,真正稀缺的是创造力和人性。工业时代需要“循规蹈矩、会答题”的人才,因为工厂里要求统一模版和高效生产。但AI时代却需要“有创造力、会提问”的人才,因为真正的价值在于提出新问题,然后交给AI去完成。
这样的新人才具备三个特点:一、理解人性,善于沟通,能发现别人真正的需求;二、会终身学习,善用工具,把想法快速落实;三、有独特的故事与视角,能带给世界不同的美好。
这就是所谓复合型人才:既能理解客户需求,也能设计产品,还能讲好故事。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价值。软实力才是AI时代真正的硬通货。
一位AI创业者说过:“调皮捣蛋的学生,反而最可能做出超越大家想象的事业。因为他们敢提问、敢挑战,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然而在传统教育中,这类孩子往往被贴上“不乖”的标签,甚至在补习中迷失自我。在AI时代,更须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看到他们独特的天赋,而不是用统一标准去衡量。
因材施教一直是新加坡教育的大方向,包括分流制度和最新的学科分班制。未来AI工具的普及,更有机会真正“看见”每个孩子的长处和弱点,为他们的独特天赋提供舞台,因为这不再是一个看文凭的时代,而是一个看“作品”的时代。
新加坡的机会
每个新时代都伴随着新机会。新加坡虽小,但转型快。互联网时代,政府给学校配电脑,大力投入信息化教育,孕育不少科技人才。AI时代亦然。黄总理在演讲中对AI的全面支持令人振奋,全民学习和使用AI,可以从每个人做起。
从去年起,笔者带领家长和孩子一起用AI提高学习效率、编写工具。今年开始,更带着中小学生尝试用AI帮本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产品、做客服机器人、写市场文案。
我们真切感受到,AI虽然有局限,但能让孩子和成人都发挥数倍生产力,几周内完成原本需要几个月和大团队才能完成的任务。AI极大降低“创造”的成本。这就是新加坡的机会,也是每个孩子的机会。
在AI时代,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我认为有三点:一、给孩子真实场景:旅行、参观、社交活动,让孩子接触真实生活,而不只是书本习题。二、多和孩子对话:常问“你怎么看?为什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三、善用AI工具:以身作则,把AI作为助手,训练孩子既能提问,也能分辨。
这样,孩子就能逐步锻造出AI素养,用一颗关心世界的心,加上思考和工具的能力,去为社会创造价值。
AI时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另一台机器,而是让他们比机器更有人性、更有创造力。正如有人说过:“人人都能写代码的时代已经来了,但不是人人都能讲好一个故事。”
教育的本质,正是帮助孩子写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作者是教育科技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