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早报》8月16日报道盛港一所小学的校园霸凌事件。一位母亲说,她的女儿在小学教室里被同学霸凌,心理受到重创,夜夜惊醒。当她挺身而出,将女儿的遭遇向学校反映后,却收到霸凌者的死亡和肢解威胁。
讽刺而残酷的是,本该是最安全的校园,竟成了孩子心灵噩梦的起点;本该是最坚实的家长维权,却被恐吓的阴影笼罩。然而,这并不是近年唯一的校园霸凌事件。要减少校园霸凌,须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加强建设,才能防微杜渐。
检索去年和今年新加坡主流媒体报道的校园霸凌事件,至少有以下几起。今年2月,蒙福中学一男学生遭多人推搡绊倒。去年9月,百德中学学生在组屋楼下霸凌同校生。去年9月,启化小学一名小男生在楼道被一金发少年拳打脚踢。去年10月,义顺一名11岁学生在口语考试期间被同年级同学推倒、拳打脚踢,导致轻微脑震荡送医。同一时期,美廉中学也出现校园霸凌,中一女生右耳膜受伤破裂。
警惕统计数据与真实情况间的鸿沟
虽然这些霸凌事件都在事后得到相应处理,但新案例仍层出不穷。这些霸凌事件被揭发,源于学生受伤入院,或受害者被打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先引发网上热议,才受到关注。
去年10月14日,时任教育部长陈振声答复国会议员询问时指出:过去五年,在校内和校外发生的霸凌事件数量保持稳定。在每1000名学生当中,平均每年有两名小学生遭霸凌,中学生有六人。然而,由国立教育学院、儿童协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发现,在调研的581名9岁至13岁高年级小学生中,约23%声称曾在过去两至三个月内经历过欺凌。这项研究于2024年11月8日公布在南洋理工大学网站上。研究指出,受害学生通常先向同学或家长倾诉,只有约5%首先会寻求老师或辅导员帮助。另外,今年5月亚洲新闻台(CNA)报道,英语时事节目“Talking Point”向1010名年龄介于13岁至17岁、来自149所中学的学生展开调查,询问去年有没有遭遇校园霸凌,约30%的中学生表示有;另有51.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目睹霸凌事件。
教育部的数据统计,教师得到的报告,与学生的实际感受之间的差距,正反映我们所看到的与真实情况之间的鸿沟,也正是这样的鸿沟令人感到不安。
社会认识到校园霸凌存在的真实情况后,更重要的一步是如何筑起保护墙,从制度建设到校园文化,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
有时候,校园霸凌被轻描淡写地视作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多忍忍就过去了,甚至受害者也常常忍气吞声,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于是造成所有人都沉默,只有受害者不断受伤的情景。例如,前述CNA报道的调查指出,51.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目睹霸凌事件,但仅约三分之一选择通报,大部分都选择沉默,以避免惹祸上身。
霸凌从来不是琐碎小事,而是生命的伤口。被长期霸凌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也会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孩子甚至会走向极端,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8月16日新闻报道中的受霸凌女孩说,她“想找一个盒子把自己装进去”,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心理和自我否定,如不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从新闻报道来看,受害者已经多次向老师表达过,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这反映出教师缺乏识别和应对霸凌的专业能力。
教育目的不在惩罚在培养文明人
然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有的学校可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性的反霸凌机制。缺乏明确规则、透明的处分和有效的辅导,让施暴者有恃无恐,也让受害者更加绝望。舆论哗然的时候,就祭出“打鞭”这面大旗,其实是在简单化处理,并逃避教育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不是惩罚,而是培育文明的人。学校本来可以防微杜渐,通过多元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霸凌的危害,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勇敢站出来制止霸凌的人,不是多管闲事,而是真正的勇敢者。
我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时,曾受到一名同学的霸凌,其他学生向老师报告了。校方一方面批评霸凌者,也通过多种方式教育他,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另一方面,校方组织同辈支援组,让其他平时和孩子关系还不错的同学去安慰他,写慰问卡给他,关注并告诉他,他不是孤单一个人,而是有朋友支持的人。校方的处理方式让我很感动,也很有信心让孩子继续在那里学习。反过来,如果学校、教师和同学都选择沉默,这种沉默本身就是另一种伤害。
校方正确处理霸凌的方式教育了所有学生,也让他们学习到,在看到不公现象时,站出来,不冷漠对待才是正确的,是具有道德勇气的行为。越多人对校园霸凌敏感,也就表明越多人把他人的尊严放在心上,这就是一种文明的理念。希望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能真正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接受教育的原因之一。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心中点燃尊重、善良与勇气的火焰,霸凌的阴影终将被驱散。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光亮中成长,而不是在噩梦中瑟缩。让我们不再沉默,不再推诿,不再让任何一个孩子独自对抗黑暗。
作者是前媒体人、童书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