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宏达:核三公投会否重击民进党?

在台湾31场针对国民党籍立法委员的罢免案中,首先于7月26日举办的24场投票结果全部失败,剩下七场将于8月23日举行。由于民进党声势没有好转,外界普遍预期这七场罢免的成功机会不高。

然而,8月23日这天除了罢免投票,还有另一场公民投票,其结果可能比罢免案更能反映全台湾的政治情势,因为它并不局限在特定选区,而是涉及所有18岁以上的民众。

这次公投议题是,是否同意第三核能发电厂(核三)在确认无安全疑虑后继续运转。台湾的第一、第二核电厂早在数年前停运,核三则于今年5月17日停止运作,这意味着台湾目前已没有任何核能发电机组在运转。然而民众党认为台湾新能源开发进度缓慢,而核能在稳定供电与低碳排放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主张应该让核三厂继续运转和发电。在国民党支持下,相关公投提案于5月在立法院通过,并进入公投程序。

由于民进党一贯主张非核家园,若公投通过,将被解读为民意否决了执政党的能源政策,甚至可能进一步削弱民进党政治势力。尤其在当前立法院三大政党中,国民党与民众党皆呼吁选民投下同意票,一旦结果如愿,等于两党联手给予执政党一记重击。

为避免出现上述结果,在7月26日罢免失败后,民进党似乎决定在公投上采取“冷处理”策略。尽管兼任党主席的总统赖清德呼吁投下不同意票,但与民众党不同,民进党并未积极举办宣讲和说明会,也质疑举办核三公投的正当性。这种做法在台湾并不陌生,因为公投必须跨过一定门槛才能通过。依照《公民投票法》,公投必须同时满足两项条件才能通过,即同意票必须多于不同意票,且同意票必须超过有投票权人数的25%。

这意味着,就算同意票多于不同意票,但只要同意票未达25%门槛,也会导致公投失败。在民进党较为弱势的情况下,如果与民众党和国民党全面开战,可能也无法让不同意票多于同意票,反而还会让同意票超过25%门槛。冷处理策略的目的,是避免政党间的冲突和竞争升级,进而刺激同意方的投票率,造成公投过关。因此,真正关键在于,同意票是否能达到25%的门槛。这就取决于民众党与国民党能否有效催出选票。

过去的公投经验或可提供参考。自现行门槛实施以来,台湾共举行过14案公投,其中10案与2018年的地方选举同日举行。当年因为有地方选举加持,投票率创下约55%的高点。当时民进党并未积极反制,甚至采取冷处理和开放态度,最终让国民党与理念相近团体推动的七项公投案顺利通过,对民进党的施政造成影响。

2021年举行的四案公投则是另一种情形。这是台湾首次在没有总统或立委等全面性选举的情况下举行公投。当时蓝绿双方态度鲜明,国民党呼吁“四个同意”,民进党则主打“四个不同意”,两党在各地举办宣讲。然而,由于缺乏全面选举的刺激,投票率仅41%,且所有提案的同意票都没有超过25%门槛,最终全数失败。这次经验凸显,即使政党动员强烈,如果没有选举加持,公投要跨过门槛仍相当不易。

本次公投同样没有全面选举助力,加上民进党有意避免升高热度,因此除了七个有罢免案的选区外,其他地区的投票率预期偏低。就算罢免区的投票率能达到50%至60%,若其他地区民众投票意愿不足,公投依旧可能失败。毕竟在2021年两大党激烈竞争下,投票率也仅有41%。

根据TVBS民调中心近期数据,有48%受访者表示一定会投票,21%可能会,另有7%不一定;受访者中,65%倾向投同意票。参考2021年公投前三天的TVBS民调,当时有49%表示一定会投票,最终投票率为41%。如果这次的投票意愿和实际投票的转化率与当年相似,加上大多数为同意票,公投确实可能过关。

不过,目前的造势声量似乎不如7月26日罢免案,也缺乏激烈政党冲突,国民党与民众党的动员难度不小。然而,25%并非绝不可能跨过的门槛。如果顺利通过,必会提升民众党和国民党的士气,增加民进党的执政难度。

这是台湾首次没有与全面大选同时举行,且其中一个大党采取冷处理态度的公投,不论结果如何,都具有启发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了解台湾的政治动态。

作者是马来西亚思达智库研究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