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从百衲被到峇迪布

我们目前应该还是一张百衲被,过去主要是靠一个强大的政府,把多元文化的不同布块缝在一起,虽然缝得比较严密,还是很容易遭受分化。如何从百衲提升到峇迪布,看来挑战不小,但方向是正确的,必须持续努力。

在当今世界里,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要如何保持它的凝聚力?这是尚达曼总统最近发表的一次重要演讲所要回答的问题。

6月24日,在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社会和谐国际大会上致开幕辞时,他开宗明义指出,在当今世界,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要保持凝聚力,仅仅是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共存是远远不够的。多元文化社会须要用心编织,因为共同价值观和对共同未来的信念,并非自然生成,而且在社会表层之下,总是潜伏着各种相互抵触的情绪。

他说,传统上,在许多社会,这意味着编织一张百衲被,即把不同图案的布块缝合在一起。然而,一旦出现张力,面对经济不稳定,以及社会两极化力量日益增长的时候,缝合线会变得脆弱,甚至会逐渐被撕开。那该如何使多元文化主义可持续,凝聚力更为坚韧?他用了另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应把不同颜色,甚至不同材质的丝线缝制成一幅织锦——或者像制作峇迪布(batik)那样,由众多匠人共同编织,完成一块布料,以反映更大的国家主题,包含许多的脉络和历史,但形成一个整体。

总统与来自各地的与会者分享的,基本上是新加坡的经验和做法,包括通过教育、促进种族交流、防止不同种族各自聚居、对社交媒体的适当管制等措施,使不同种族逐渐形成共识,具有共同价值观,培养各族互相尊重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新加坡政府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在推行的政策和措施。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社会已达到什么程度的融合?或是具备多大的凝聚力?答案也许人言言殊。无论如何,新加坡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虽然迄今为止做得不错,但充其量也只是做到各族和谐相处,距真正的融合还很遥远。

比如,社会里的一些群体其实已从原来较为自在的情况,走向原教旨主义,各种极端主义也在不断冲击我们的社会。除了原有的种族隔阂,如今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也开始凸显。远在中东的以色列和哈马斯的战争,就明显牵动着不少本地回教徒的情绪。前不久,一对年轻回教徒姐妹和其他属于民间团体“声援巴勒斯坦星期一”(Monday of Palestine Solidarity)的成员,更是付诸行动,到包括内政部长尚穆根在内的议员接见民众场合闹场,对人比中指,无礼对议员高喊“懦夫”。这确实令人惊讶,甚至不安。

在2025年大选竞选期间,发生更多值得国人警惕的、和身份政治相关的事件。4月25日,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根据《国会选举法令》,下令屏蔽六则由三名境外人员发布,企图影响选情的脸书贴文。这三人包括两名马来西亚伊斯兰党成员,及曾在《内部安全法令》下被拘留的新加坡前公民楚菲卡(Zulfikar bin Mohamad Shariff,已移民澳大利亚)。这些贴文点名批评人民行动党的马来议员,无法代表新加坡马来回教社群,并主张支持工人党、新加坡民主党和新加坡民主联盟的马来候选人,以推动马来回教社群的利益。

黄循财总理隔天迅即召开记者会,呼吁所有政党明确表态,表明身份政治在新加坡没有立足之地,宗教与政治永远不应混为一谈。身份政治指的是候选人和议员以种族或宗教作为争取支持的依据,并把特定群体的利益,置于其他群体乃至整体利益之上。

他指出,宣扬身份政治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会有任何赢家。因为多数族群会强烈反弹,到时少数族群不但不能实现自身诉求,生存空间也会受到压缩。 “与此同时,多数族群也将生活在一个极度不安的社会里,因为每一个议题最终都会归结于种族和宗教。”

身份政治议题比往届大选更突出

5月20日,在本届大选宣布引退的前国务资政张志贤在接受媒体访谈中,也着重谈到身份政治问题。他指出,在这次大选中,因种族和宗教引发的身份政治议题,比往届大选更加突出,须要警惕。他举出的实例是:一些政党在大选期间提出要把一些节日定为假日,包括大宝森节、农历新年前夕和开斋节后的一天。另一些,则把以哈等外部冲突议题引入本地政治,甚至成为政党参选议程。此外,一些政党候选人就公开表示,外部冲突议题是他们从政的目的。

随着充满激情的大选结束,张志贤表示,所有政党都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议程,以确保新加坡政治不是走向分裂社会。因为玩弄种族和宗教很容易制造分裂,分裂后的社会要愈合与重建会更加困难。

总理、前国务资政和总统的讲话,一致表示对社会凝聚力这个重大课题的关注,也说明在和谐的表象之下仍有暗流汹涌。因此,我们不能把社会凝聚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反之,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现在已出现更多分化因素,在在警惕我们要更加小心维护已取得的成果,同时防止现有的多元文化和谐遭到侵蚀和破坏。

整个世界大环境其实都在面对同样的冲击。原因有多种,包括政治极化现象,导致温和的中间派力量萎缩;极端势力包括激进右翼政党崛起;社会矛盾和分化加剧;贫富鸿沟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和较低的人之间分歧扩大等等。这些也许可以总括为社会的不公不义现象,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治理不当,也就是政治乱了套,民主变了质,具体表现为政党恶斗,钱权政治等乱象,社会的各种矛盾也随之显现和激化。

过去这些年来,新加坡社会之所以能避免分化和撕裂,关键就在于政治走上正轨,政策以民为本,始终能惠及绝大多数人。这包括居者有其屋、保健和教育、通过各种财政转移措施,确保经济增长成果能让所有人分享。更重要的是在多元文化政策下,对各族一视同仁。

过去,有人把我们的多元种族社会比喻为一盘罗惹(rojak),这和百衲被的比喻相似。我们基本上保持和谐相处,宽容相待。这本身已不容易。近年来,由于引进大量新移民,以弥补新加坡人口生育率的不足,又给我们带来新的社会融合挑战。已有200多年历史和不断接纳移民的美国,可作为我们的借鉴。

以前美国被视为文化大熔炉,如今却变成政治对立、文化战争、种族矛盾激化和社会严重撕裂的最大反面教材。从美国看新加坡,可知我们这个历史短浅的小国是前路漫漫,还不知会经历多少未可知的波折,尤其是我们的政治生态也已开始发生变化。

我们目前应该还是一张百衲被,过去主要是靠一个强大的政府,把多元文化的不同布块缝在一起,虽然缝得比较严密,还是很容易遭受分化。如何从百衲提升到峇迪布,看来挑战不小,但方向是正确的,必须持续努力。最重要的应该是确保我们的社会能继续有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这股向心力来自一个强大的、可以代表全民利益的好政府。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人民行动党前国会议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