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购物日益普及,医药与保健品是热门的线上交易商品。这些产品往往隐藏着成分不明、监管缺失的重大风险,盲目使用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隐患。新加坡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年长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殷切,更应强化监管,保障他们的健康与安全。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健品价格比较高,部分产品既不获政府补贴,也无法使用保健储蓄支付。因此,当年长者看到社媒或电商平台上声称可以强健骨骼、缓解关节疼痛的保健品或止痛膏,且价格低廉时,往往会被吸引,结果反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卫生科学局日前公布,在去年12月至今年5月期间参与国际刑警的“盘古行动”(Operation Pangea),从本地网络平台撤下超过1200个违禁保健品广告页面,多数提供治疗皮肤和毛发疾病的药物,也有止痛药与肌肉松弛剂等。这些药物近半属于处方药,部分甚至含有强效成分,若未经医生指导随意服用,可能引发副作用甚至致命;今年3月,有人因服食这类药物以致胃穿孔,须接受紧急手术。
事实上,这些风险并非今日才有。卫科局已经连续17年参与全球打击非法药品的执法行动,每年查获的违禁品数量成千上万,去年就有97万件违禁保健品被起获,可见问题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解决。被撤下的甚至包括个人护理医疗器材,如血压计、血糖仪、雾化器等。使用这些未获认证的器材有可能掩盖病情,耽误治疗时机。
尽管官方持续加强监管,与电商平台合作撤下广告、屏蔽海外网站、检查包裹,但只能治标难以治本。老龄化社会对保健品的强劲需求,反映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渴望。然而,不少人宁可相信聊天群转发的信息,也不愿接受专业建议。由于对风险认知不足,加上对所谓天然草本、传统配方的误解,使他们陷入盲目消费的陷阱。除了在线购买,也有越来越多人到长堤彼岸买药,一来价格便宜,二来一些在本地需要处方的药物可轻易买到。跨境买药固然便利,可一旦药物出问题,消费者求助无门。
商家所标示的产品成分是否真实,消费者往往无从查证。虽然卫科局每隔不久便会要求一些在网上销售的药品、保健品或美容品下架,但都是在有人出现不良反应之后才采取行动。一些成分对健康的危害可能长期潜伏,等到症状显现时,已难以挽回。
要治理保健品乱象,在执法扫荡的同时,也要建立起系统性的防线。首先,卫科局须连同电商和社媒平台建立更严密的实时监控机制,在出现来历不明的医药与保健品时快速回应;第二,加强对跨境包裹的检测;第三,在宣导方面下更大功夫,尤其是以母语、方言,更有针对性地向年长者进行宣导工作,就像提醒人们不要乱服抗生素一样。
公众必须对自身健康负责,在购买保健品时,保持高度警觉,在网上或出国旅游期间购买,更应格外慎重,尽可能查阅卫科局网站的信息,了解是否有相关警告。对声称快速见效、百分百安全无副作用的产品,务必提高警惕。同时,也应避免使用亲友、外籍人士带回来的家乡药,这些产品的生产地点与方式都无法确定,风险难料。即使是外敷药膏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具备吸收功能,不良成分可渗入体内引发慢性问题。
要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医药与保健品市场,不仅有赖完善法规,更须要电商平台的配合与消费者的警觉。公众的防范意识,是最基本的防护盾。购买这类产品,最好通过正规渠道,至少能避免买到假货、来路不明的产品。与此同时,政府也应正视跨境买药日益普遍的现象,检讨为何部分国人宁愿冒风险上网或出国购药,也不愿透过本地正规流程获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