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以来,给全球治理、政经安全秩序带来严重破坏的程度,超出所有地球人的想象,将导致国际社会秩序发生深刻转型的三个深重后果:一、美国放弃国际事务历史角色,放弃“自由与平等”核心精神;二、颠覆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社会基本原则与世界自贸体系,裹挟全球倒退至利益肉搏的丛林旧秩序;三、联合国成为一个摆设或者空谈与吵架场所。
美国现行法律赋予总统在经贸政策方面拥有很大行政裁量权,在美国产业受到进口激增损害时,拥有谈判贸易协定、调整关税(1974年《贸易法》201条)及制订新关税计划(1962年《贸易扩展法》)的权力。4月2日,总统特朗普签署文件,向全球贸易伙伴开征最低10%基准关税,发动全球贸易战。其中,对中国产品关税更是疯狂加征至累计145%,中国反制对美进口产品关税加征至累计125%。
近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首轮经贸会谈,达成两点破局性成果:一、双方各降关税115个百分点;二、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这说明两点:一、再次证明特朗普内阁在国际事务上的轻率妄动;二、缺失国际社会理性运行原则与市场准则的行为不可持续。
针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FR)与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连续发声,呼吁美国不要随意对贸易伙伴发动贸易战、加征关税,这会毁掉美国自身,让美国输掉未来。CFR副主席奥尼尔撰文指出,关税政策将使美国在国际供应链和贸易体系中被边缘化,导致美国只能去分越来越小的蛋糕,通过关税压缩进口以削减贸易赤字,忽视出口在减少贸易赤字上的关键作用。在供应链全球化的今天,进口与出口相辅相成,只想减少进口而忽视出口,将限制美国未来发展。CSIS经济安全与技术部主任加理尚卡提出,美国发动全球经济战,会让美国输掉关系到未来的科技竞争。
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以来,给全球治理、政经安全秩序带来严重破坏的程度,超出所有地球人的想象,将导致国际社会秩序发生深刻转型的三个深重后果:一、美国放弃国际事务历史角色,放弃“自由与平等”核心精神,退缩为一个纯粹金钱利益主体,全球重新陷入分裂、缺乏主导性政治愿景,小国弱国的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回应与保障,大国扩张博弈与小国依附自保的失序乱局;二、颠覆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社会基本原则与世界自贸体系,裹挟全球倒退至利益肉搏的丛林旧秩序;三、联合国成为一个摆设或者空谈与吵架场所。
特朗普称不上是一个政治家,更非具有人类命运关切责任心与宏远战略见识的政治家。他把金钱利益凌驾于一切政治、外交及军事关系之上,基本动因有三:一者,他因完全不懂国际政治、外交与军事因果逻辑,也只能重点关注、处理经济事务或者说以经济关系开路;二者,他企图以经济利益关系取代政治、外交及军事关系;三者,以关税等经济议题掩盖在政治、外交及军事问题上的弱智与失能。
特朗普早年进入父亲的地产公司,后在赌场、航运、体育、娱乐等多个行业投机投资积累财富。应该说,他从不曾是一个在产品、技术、市场与管理领域富有一流创新思维及强烈社会责任担当的成功企业家。特朗普二任以来,他的商业投机特质彰露无遗。
针对俄乌战争,特朗普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停火止战方案。他的原始意图在于,在俄乌战争问题上捞取“军功章”,同时趁火打劫乌克兰。特朗普内阁只是一个几乎没有政治、外交及军事战略认知与决策能力的商业利益团队,既完全没有解救乌克兰于被侵略困境而维护国际公正体系的正念,也根本没有对全球治理、发展和安全进程的正确认知与建设能力。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特朗普与全球为敌,既不可能真正“使美国超级强大”,也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区域及全球性可持续和平,更不可能引领人类全球未来正确发展议程。特朗普主义只会给美国自身及全球带来动荡、分裂与混乱,使美国日益成为一个超级自我膨胀而与全球相对立的畸形国家,最终孤立并自弱自绝于国际社会。特朗普会是自身及美国的掘墓人。全球须高度警惕的是,特朗普正在通过葬送美国让全球失序。
针对特朗普完全缺乏理智的关税政策言行,有专业人士从心理与精神健康视角展开分析,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视关税政策及国家与国际事务为儿戏,似一切仅在于满足他随心所欲搅动国家及国际秩序带来的畸形乐趣。譬如他说,只要哪一个国家领导人给他打个电话就可以减免关税、24小时结束俄乌战争、与普京通话效果很好、把加沙开发成为富人居住(度假)区等。他作为总统发出事关美国政策及将对国际事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丰富”言行,多显吹牛、轻率、情绪化甚至讹诈,颠三倒四,逻辑混乱,缺失基本政策预期。分析认为,特朗普缺乏良好政治德性及逻辑思维能力,念头闪到哪就说到哪。
美国建国近250年的持续发展,已然迎来难以克服的制度性瓶颈:一、在政治上,难以跨越作为一个国家实体的自我体制困扰;二、在经济上,无法避免急功好利的快餐主义带来的不可持续障碍。与欧洲文明、中华文明体系相比,美国文明是近代派生文明。美国尽管现在强大,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失去与全球其他文明体系彼此良性效用的美国,必然迅速走向衰败。
作者是北京中国发展与安全战略研究机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