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中美《联合声明》是典型止损谈判

日内瓦会谈及会后的联合声明,既非奇迹,也非转折,但它成功避免对抗升级。中美能坐下来谈,已经意味着全球经济多了一份理性和稳定。期待它成为“冷静期”的起点,而非又一轮紧张局势前的“间奏”。

中美在瑞士举行的高层经贸会谈以一纸《联合声明》圆满落幕。双方不仅就经贸摩擦达成重要共识,更展现出愿以协商替代对抗的积极姿态,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局势,带来一抹久违的明朗。

5月12日发布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字数不多,却信息密集、举措具体。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三点:

首先,双方再次确认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无论是“双边经贸关系对两国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还是“可持续、长期、互利”的表述,都在为缓和过度紧张的贸易氛围奠定语言基调。

其次,双方就关税问题互释善意。美国承诺修改14257号行政令,暂停对中方商品24%的对等关税,并取消另外两道行政令大陆政府计91%的加征关税;中国则对等暂停和取消相应的反制关税,并主动暂停一部分非关税反制措施。最后,双方确立持续磋商机制。这意味着中美接触不是“临时约会”,而将演变为制度化沟通,形式可以灵活,议题可以延展,机制则有助于危机管控和冲突预防。

在共识中理解差异

本轮会谈,中美双方不约而同强调“实质性进展”和“建设性对话”这两大关键词。在共识层面,双方均明确反对“脱钩”和“禁运”。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用“平等、坦诚、深入、富有成效”来形容磋商过程,赞赏美方代表的专业精神。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更指出此次谈判的三大特征: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和专业高效。新华社评论也借此强调“重新坐回谈判桌本身就是积极信号”,指出这是为“世界经济减少阴霾的重要尝试”。

美国方面则聚焦谈判成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极高的关税事实上已构成“禁运”,而美国“不希望脱钩,仍然希望贸易”。贸易代表格里尔说,协议达成的速度“出人意料”,暗示中美的分歧或许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此次日内瓦会谈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剧烈反应中,几乎可以用“止跌转涨、一扫阴霾”来形容。联合声明发表后,市场避险需求大幅下降,资金回流股市,引发黄金等避险资产快速回调。

首先,股市飙升。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一度上涨超4%,标准普尔500涨超3%,科技巨头反弹;中概股集体飙升;欧洲股市同样强劲,德国DAX指数创历史新高。第二,汇率剧烈波动。美元指数上涨至一个月高点,兑日元、欧元、瑞郎等避险货币大幅上涨。第三,债市调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4.45%,德国国债收益率同步上涨,投资者转而押注风险资产。第四,黄金重挫。过去几个月,金价受全球不确定性推动持续攀升,曾一度突破每安士3500美元的历史高位。谈判结束后,现货黄金一度跳水超3%,跌破3300美元大关。

中长期影响:回暖但不宜盲目乐观

相比短期市场波动,中美经贸关系回暖的中长期影响更值得关注。

首先,全球供应链将暂时稳定。此次会谈防止中美之间贸易物流中断,美国消费者目前还不必担心“货架空空”,买不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第二,国际经贸秩序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中美之间多项反制关税的撤销,对全球贸易秩序起到“止血”作用,提振全球市场信心。第三,就业压力得到缓解。企业主信心提振有助于保住劳动岗位,尤其是在出口制造业领域。第四,经济大萧条或可避免。尽管谈判成果暂不彻底,但它向市场释放出贸易战已经开始“降温”的明确信号,遏制对严重经济衰退的恐慌情绪。最后,中美关系或止跌企稳。此次经贸会谈可能成为“破冰”的样板,推动气候、AI、金融等其它领域开启对话。

但须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期待这次会谈从根本上消除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风险,是不切实际的。再者,中美之间矛盾众多,结构性分歧深刻,任何一次谈判都不可能彻底化解所有问题。未来两国关系的改善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有赖于双方持续相向而行。

尽管此次会谈成果显著,但后续进程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双方遗留问题仍存,这包括:美方并未在声明中涵盖电商领域“低值包裹豁免”问题;中国则未提及芬太尼出口管控细节。这些均可能在未来磋商中反复博弈。其次,谈判节奏需要协调。双方虽已建立经贸磋商机制,但谈判的频率、地点、方式、议题等都须一步步落实。

就对话方式来看,从面对面到视频会议,灵活性虽强,但也对彼此的协调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双方亦有不同的期待。中国坚持原则但展现弹性,一方面继续强调对等协商、合作共赢,反对“单边施压”“极限讹诈”,坚持核心立场;一方面也以暂停关税、探寻芬太尼问题的协调方式等行动,来展现务实合作的姿态。美方目的明确,希望未来几周内继续谈,但仍然强调保护钢铁和半导体等关键产业,并坚持认为加征关税是应对所谓的“不平衡贸易”。

日内瓦会谈及会后的联合声明,既非奇迹,也非转折,但它成功避免对抗升级,是一场典型的止损谈判。中美能坐下来谈,已经意味着全球经济多了一份理性和稳定。期待它成为“冷静期”的起点,而非又一轮紧张局势前的“间奏”。

(作者是旅居瑞士的国际问题研究员、新媒体创办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