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扬:中国增长的新引擎:全球南方国家

中国未来应构建国内市场、发达国家市场和全球南方国家市场这三大市场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三大市场各有侧重又相互整合,创造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推行的极端贸易保护主义和全面高关税政策,对全球化特别是全球贸易和产业链构成严峻挑战,也动摇美国作为全球贸易中心的地位。

全球经济增长依赖美国市场需求的时代或将终结,这对许多依赖对美出口的全球南方国家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压力。中国如何突围,重新定位国际化路径,获取新的增长动能,不仅关乎自身经济的发展,亦将为全球经济提供新的契机。

过去,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产业上高度互补。中国向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占据产业链高端。然而,随着中国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水平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原本的互补关系逐渐转变为竞争关系。特别是在高端产业领域,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无疑加剧彼此之间的经济摩擦。此外,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贸易量,在全球的比重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尽管在科技和购买力方面仍具优势,但这一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反观全球南方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GDP占全球比重,已从2005年的40.59%,持续上升至当前的60.64%。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总额占全球比重,也从2000年的约30%上升至2023年的50%。

尽管每一个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实力仍有不足,但总体潜力远大于发达国家。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仅有36个属于发达国家,其中人口过亿的国家仅有美国和日本。全球南方国家的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84%。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全球南方国家上升的潜力巨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过去20年间,全球南方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5%至5.0%,同期发达国家仅为1.8%至2.0%。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南方国家普遍采取积极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策略,是新型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然而,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在科技进步、工业化和高水平城市化方面。过去,全球南方国家还能获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但在美国推行孤立主义政策的背景下,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全球南方国家,在缺乏外部援助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中国可以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科技水平对大部分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中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产业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助力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对中国本身而言,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也将带来多重益处。一方面,这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外贸出口。但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这对中国消费品的出口拉动有限。因此,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要另辟蹊径,紧紧围绕着满足全球南方国家的迫切需求。什么是全球南方国家最大的需求呢?它们最缺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

为此,中国应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产业合作,相应地,在出口结构上要转向工业半成品和成品的出口。尽管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对外国投资有本地化采购的要求,但鉴于庞大的整体需求规模,仍会对中国的出口,包括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出口,产生可观的拉动效应。更重要的是,全球南方国家是不断上升的市场,中国在与这些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中所获得的收益将持续增长,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不亚于当年发达国家所起的作用。

与最终消费品的出口效应不同,中国的产业链在发展中国家布局,将为这些国家带来技术升级、产业投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人收入,并增强出口能力。这些都对当地的GDP产生直接贡献,更容易被所在国家接受。

对中国而言,如果能有效开拓全球南方市场,将能撬动新的海外需求,特别是对工业品的需求,以外部需求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这有助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带动中国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进而惠及国内消费和广泛的经济活动,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中国加大在全球南方国家的产业布局,也能减缓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缓解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紧张关系,为中国创造更加和谐的外部经济环境。

中国未来应构建国内市场、发达国家市场和全球南方国家市场这三大市场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三大市场各有侧重又相互整合,创造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

总之,中国须要调整对外经济重心,从过去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转向更广阔的全球南方市场。贸易模式也应随之转型,从侧重最终产品出口转向产业链和工业品出口。在发展理念上,从单纯追求做大国内生产总值(GDP),转向在全球提升国民生产总值(GNP)。当然,这并非全然抛弃既有策略,而是在保持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开辟发达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新的增长点,实现两者并重发展。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原载《联合早报》旗下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ThinkChina)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