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大选感想:一票见初心

2025年5月,新加坡数年一次的大选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时刻,也是观察思考民主这个概念的良机。作为长期生活在新加坡的公民,我有幸在选战期间走访现场、步入人群,近距离观察并亲历这一过程。从大华银行广场上的反对党宣讲,到冷静日的街头安宁,再到雨中清晨的投票现场,这三天的见闻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加坡独有的政治风貌,也引发我对“民主”本质的再思考。

广场上的声音:反对党的午间演讲。4月29日中午,我带着我的英国游客路过大华银行广场,正逢新加坡民主党举行群众大会。这是源自1960年代的竞选传统——浮尔顿午间群众大会。就在4月28日,人民行动党秘书长黄循财也在同一地点演讲。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民主党秘书长徐顺全高声批评执政党近年来在住房分配、地铁事故、最低工资政策及外籍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演讲间,听众时有回应和掌声,现场气氛热烈。

虽然这是一个以白领为主的金融区,却也见到有人高举标语,彰显言论自由的存在。我注意到,新加坡河上有警察巡逻船静静巡逻,游船和垃圾清理船依旧穿行,仿佛象征着秩序与日常并行不悖。演讲结束后,舞台迅速拆除,广场恢复平静。这场偶遇,也让我的游客感受到新加坡别具一格的民主氛围,成了此次旅程中最难忘的经历。

选前冷静:静谧中的思考。5月2日是投票日前的冷静日。我与妻在中午时分散步女皇镇,观察这个今年首次被划为单选区的社区静谧气氛。街道两旁悬挂着候选人的头像海报,虽然冷静日气氛安静,但我仔细端详每张海报,发现许多细节:比如每张海报都盖有选举主任印章、编号、尺寸、批准文号等,严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大选共有33个选区,275万余名合格选民,选出97名国会议员,是独立以来的第14次全国大选。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不是由李显龙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参选,标志着一个政治时代的交替。虽然法律要求每个选民必须投票,但从人们脸上的认真神情来看,参与不只是义务,更是一份内心的信念。投票是沉默的表达,是无声的责任。

投票日:雨中的公民仪式。5月3日凌晨五点,鸟鸣唤醒了我。天色阴沉,不久雷声隆隆、大雨倾盆。我唤醒妻和孩子们,一家四口冒雨前往楼下的投票站。清晨六点多,已有不少居民在排队。一位70多岁的长者打着红白雨伞站在最前方,说自己一夜未眠,只为早点完成投票后再回去休息就放心了。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四个孩子也在排队,场景温馨而庄重肃静。

雨水打湿走廊地面,清洁工来回拖拭,工作人员耐心引导。轮椅、雨伞、指示贴纸一应俱全,体现出新加坡一贯的严谨周全与秩序井然的作风。排队人群里不乏亲子同行、老幼相携,有种走亲戚般的温馨温暖。投票过程非常顺利,几分钟内完成验证与盖章。

站在投票站外,我观察着各类人群,内心不禁浮现感慨:新加坡国民的公民意识非常强,参与投票是一场庄严仪式;人们通过投票表达诉求,而不是靠游行示威,这是理性民主的体现;家庭内尊重彼此选择,政治选择不分亲疏,不问左右,恰如信仰自由;每位选民都像农民一样,用选票播种希望,盼望未来的收成;民众不盲从、不激进,而是观察现实、理性判断。

大选是国家的事,更是家事、众事、民事。这一场场亲历的见闻,不仅加深我对新加坡民主实践的理解,也让我再次体会到:投票虽平凡,但意义重大。

(作者是旅游业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