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全国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届,每次汇聚国内各地精英运动员参赛,长期以来既是检验中国体育竞技水平、选拔奥运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承担着推动全民健身的使命。最新的一届即中国第15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举行。
与以前相比,本届全运会有两大特点:一是除了设有34个竞赛项目,还有多项群众赛事活动,预料全国有3.6万名运动员参与,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
二是今年的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多个省级行政区联合主办。当中,广东是第三次承办全运会,香港和澳门则是首次承办。
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本届全运会,早在两年前已经成立筹备委员会,由行政长官李家超亲自主导筹备工作,政务司长陈国基担任主席。随着全运会开幕倒数百日,官方最近陆陆续续举行了不少宣传推广活动,全城氛围日渐升温。
不消说,承办本届全国运动会可以给香港带来多方面的效益。首先,全运会是目前中国国内最高级别的运动会,传统上也是奥运选拔的平台,香港运动员与大陆最高水平运动员比拼,有助提升自身水平。加上这次全运会的部分赛事就在自家门前举办,香港运动员可以更强烈感受到本地观众的热烈支持,能够更好地激发出潜能。
其次,全运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香港赛区今年将承办八个项目及一项群众赛事活动,届时会有中国大陆多个地区的媒体转播,进一步提升香港在大陆的关注度。
香港承办的八项赛事,一共有40万张门票,早前已按照比赛日程分阶段在线上发售,部分热门赛事的决赛门票,开售不足一小时就所剩无几,反映比赛确实有一定的号召力。
事实上,全运会汇聚众多中国顶级运动员参与,许多人曾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赛场上夺牌,个别项目观赏性不逊于亚运或奥运会,不少大陆粉丝会专程到香港追星。港府早前已预计有望吸引约10万人次大陆及海外观众赴港观赛,形成“赛事集群”效应,带动本地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生意,推动香港旅游业复苏。
所以对香港来说,今年的全运会既是一场全国性的体育盛会,也是一次推广香港品牌的良好时机。香港酒店、景点、餐饮等不同行业的企业,过去一段日子已纷纷探讨商机,准备为来港观赛的旅客提供吃住消费折扣,迎接这批“财神爷”。
最后,承办全运会也有助激发港人的运动热情。香港赛区门票介于50至500元人民币,大部分都在100元以下,并不昂贵。加上香港这次承办的八项赛事,无论剑击、单车、七人制橄榄球、手球、高球等,都是香港运动员有力夺牌争金的项目,将可以吸引许多港人进场支持。随着全运会进入倒计时,港府不断推出宣传活动,推广骑行、剑击等项目,也有望带动更多港人参与全民健身。
当然对中国政府来说,支持本届全运会破天荒由粤港澳共同承办,不仅是要推动三地体育产业进步,背后也有政治的考量,就是促进大湾区融合。
香港九七年回归中国初期,在“一国两制”下和大陆河水不犯井水,民间甚少往来和交流。2003年大陆开放港澳自由行,之后两地互动频繁,但水货客等事件也导致陆港矛盾加剧。后来的政治争议,更促使2019年爆发史无前例的反政府社会运动。过后,中央政府要求港澳和广东政府拆墙松绑,进一步推动三地融合,加强跨境合作发展。粤港澳三地政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度携手合办今年的全运会。
本届全运会以“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为主题,有两项跨境赛事牵涉到香港,分别是公路单车及马拉松。为了方便赛事进行,三地海关紧密配合,让赛事突破三地法律、行政体系差异,运动员可以“无感通关”,无须半途停下。
从这个角度来看,11月举行的全运会,无论是网上统一售票安排、便利运动员通关,以至跨境赛事协调,可说是大湾区协同办赛的契机。类似合作申办并举办大型体育盛事的模式,很有可能推而广之,成为三地再度合办跨境活动的蓝本。
进一步说,粤港澳三地制度不同,共同承办全运会,也将成为三地日后在其他领域深化交流合作的试金石,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客观而言,香港人对大型运动会的热情一向偏低,以往对全运会的关注度也不高。港府在未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尚要加把劲,透过各种宣传,加深港人对全运会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