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近年积极“抢人才”,但前特首、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质疑,大多数赴港人才家庭未落户,而是拿了香港身份证后全家返回中国大陆。港府则不点名回应称,人才计划除了填补香港人口、提供劳动力,也能作出经济贡献。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星期五(8月8日)在社交平台发表题为“以数据说话,招揽人才效益显著”的文章,指截至上月底,香港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接获约51万宗申请,其中34万宗获批,逾22万名人才已抵港。
孙玉菡说,“抢人才”措施推出后,外来人才陆续抵港,部分更携同家眷落户。以“高才通”计划为例,从2023年初到今年6月底,已经有超过10万名受养人抵港,扭转了香港劳动人口疫情期间的跌势。香港去年中的人口比2022年中增加2.4%,而过去一年持续有人才移入香港,抵销了人口自然减少的影响,让香港整体人口得以保持稳定。
孙玉菡指出,新来港的人才大多处于工作年龄,正值“打拼黄金期”,有助补充香港劳动力。以30岁至44岁的年龄层为例,去年的劳动人口较2022年累计上升1.7%,远比整体劳动人口同期0.3%的增长率快。
他强调,大多数的入境计划都要求人才到港前要在香港获聘,官方欣悉大部分到港人才已在香港成功就业,主要投身金融、创新及资讯科技和商贸等行业。
孙玉菡也表示,外来人才带动香港住屋需求,2022年12月至今年6月,香港私人住宅租金指数累计上升逾10%,但住宅物业空置率大致维持不变。他解释,这是因为“抢人才”措施带来新客源,抵销20岁至34岁年龄层的人口下降、住宅市场重要客源减少的影响,私人住宅物业的空置率才可维持平稳、“幸保不失”。
梁振英星期二(8月5日)在社交平台发表文章,引用港府数据,指2020年至2024年,全港私宅的新增住户维持在每年两万个以下,质疑绝大多数赴港人才的家庭没有落户香港,而是拿了身份证后全家返回大陆。
梁振英指出,香港人才政策出现类似当年双非婴(父母均非香港永久居民但在港出生、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儿童)的不确定性,即出生后大多返回大陆,惟不知何时移居香港。他敦促港府客观、认真和科学地面对人才的家庭结构、对各类社会服务需求有多大等问题。
这不是梁振英首度评论港府的人才政策,今年初他曾多次发表相关评论,如在2月提到在大陆屡遇人才赴港报到后马上返回大陆,直指这些人“拿了身份,只是为出入香港方便”,甚至为了在大陆取得“港人港税”优惠等,形容情况有违政策原意。
香港经济学者徐家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一般而言,人才计划很难在短期内发挥成效,目前难以评价近年港府各项输入人才计划的效果。但官方掌握最全面数据,除了宏观数据,平时也应该不定期公布一些定向追踪数据,包括各项人才计划对哪些行业带来哪些具体贡献,以回应外界疑问。
至于梁振英质疑一些赴港人才拿了香港身份证后,全家返回大陆,徐家健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香港对人才的支援配套不足。例如中国大陆设有严格的外汇管制,每人每年最多只能兑换约5万美元出境,许多移居香港的大陆人才无法将大笔资金合法转到香港买房,只好在深圳居住、在香港工作。
他建议港府与大陆政府协商,在可控范围内适度放宽相关限制,既方便大陆人把资金调来香港置业生活,又能避免造成资本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