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陆的“特种兵式”穷游者在今年“五一”假期涌入香港,有人直接夜宿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掀起两地网民热议,也使沉寂多时的陆港矛盾再次显现于公众视野。
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今年大陆“五一”假期(5月1至5日)期间,约有92万名陆客访港,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创下冠病疫情以来新高。香港特首李家超星期二(5月6日)说:“黄金周丁财两旺,市面喜气洋洋。”
然而在这组亮眼数据背后,陆港之间的文化摩擦也再度浮现。尤其是大陆年轻人当中近年兴起的“特种兵式旅游”(花最少的钱去尽可能多的景点),引起一些香港民众侧目。
有港人上星期六(5月3日)就在社交平台Threads发文抱怨,旺角一处麦当劳早上6时几乎“全是穷游的大陆人”,导致想堂食的客人无位可坐,直言“没钱去旅行搞到要睡麦当劳,还不如别去”。这则贴文配上游客带着行李在店内睡觉的照片,获得逾万人按赞。
网媒“香港01”随后在次日凌晨走访尖沙咀北京道一家麦当劳,看到约50人在此处过夜,其中陆客占多数。他们直接趴在桌上睡觉,身旁摆放着行李箱和背包,还有人脱鞋后将脚放在座椅上。
相关照片和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后,不少香港网民批评这群“麦当劳特种兵”的做法“不犯法但是不道德”。有人认为“去一个地方就要顾及当地人感受,守当地规矩”,也有人质疑这种穷游无助于带动香港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就连亲北京的香港报章《大公报》也在星期三(5月7日)发微博提醒,旅客选择穷游后,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行程和住宿,不能过度追求穷游而忽视旅游体验,更不能影响商户生意,将公共资源当做“私人福利”。
不过大陆舆论对夜宿麦当劳的主流看法,却和香港社会大相径庭。《大公报》上述微博获赞数最高的留言写道:“穷游又如何,特种兵又如何,客人都送到嘴边了,香港商家留不住人又留不下钞票,还挑肥拣瘦的,只能怪自己不会做生意。”
事实上,穷游香港在大陆社媒上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以旅行攻略见长的小红书上,“香港零元游”“香港机场免费过夜指南”“穷鬼来香港,主打一个不花钱的快乐”等内容,过去几年里屡见不鲜。
港媒《星岛日报》星期三的社评文章也提到,香港旅游业在疫情后出现新常态,陆客访港目的不再是“血拼”购物,而是转向探索当地文化。一些本地居民日常都未必留意的地方,如鰂鱼涌“怪兽大厦”、西营盘“高街鬼屋”、石塘咀山道“落日飞车”等,如今反而成为陆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
对此,李家超认为,香港应该处理好陆客的新旅游模式和新喜好,以及不断变化的旅游路线。他要求有关部门总结“五一”假期经验,开发新的配套服务。
在他看来,香港有高端旅客,也有非高端旅客,如果给旅客感觉“香港只欢迎某类旅客”,并不利于城市整体形象;要有包容和照顾不同旅客的氛围,这对旅游和经济效益都有正面作用。
但并非所有港人都认同这番“包容论”。香港作家、时事评论员冯睎干在脸书质疑:“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如果只能吸引不花钱的低端客,非但无法带旺生意,更会驱使本地客离境消费,根本赔了夫人又折兵,怎可能对经济有正面影响?”
陆港两地在疫后加速融合,港人北上消费蔚然成风,两地一度的紧张关系似乎趋于缓和,成了过往云烟。但一场由“麦当劳特种兵”引起的舆论风波表明,陆港矛盾并未真正化解,在特定议题的激发下,原有的情绪裂痕仍可能迅速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