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开幕  学者呼吁“深入中国场景”

随着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现象,人们应该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解释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到中国的场景当中。

林尚立星期二(10月14日)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发言时,阐述了“中国场景”构建的三个维度:时间、空间和制度。

在时间的维度上,林尚立指出,中国5000年文明未曾间断,但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又如何塑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至今尚未有很深入的回答;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历程,也很难用西方的逻辑来解释。

在空间的维度上,他说,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既有它的优势,也要解决一系列中小型国家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社会结构上,中国面临着多元与一体的问题;在国家结构上,则面临中央与地方的问题;在政治、经济结构上,还面临民主与集中、政府与市场的问题。这些结构的背后,中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却并非现有的理论所能解释。

在制度的维度上,林尚立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一种发展道路,也展现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和“新的文明生命体”。他说:“当我们这样看时,我们就能更加平心静气、更加科学、更具创造性地去理解它、把握它。”

世界中国学大会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及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今年大会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共邀请约500名中国和海外专家学者参会。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星期二出席大会并致辞,上海市长龚正宣读了《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

马丁·雅克:西方对中国负面看法根深蒂固

英国评论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也在大会发言。他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中西之间的“范式分裂”(paradigmatic division)。

他说,许多西方学者和专家习惯以西方的标准衡量中国,并以中国“西化”的程度作为评价依据,“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当然永远都‘失败’”。

他指出,西方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根深蒂固,而且至今仍是西方知识界的主导立场。但与此同时,这种心态也给西方自身造成伤害,使西方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对于中国的预测也“几乎总是错误”。

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星期二(10月14日)下午在复旦大学主办的分论坛“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上发言。(黎康摄)

马丁·雅克 2009年出版了《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崛起对全球秩序影响的西方著作之一,曾在西方舆论界引起广泛争议。

在媒体群访环节,被问到这本书出版以来,西方舆论是否发生变化时,马丁·雅克回答说,如今多数欧洲人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导力量。同时,欧洲社会对中国的基本消极仍在持续。

他进一步说,西方这种负面心态的根源在于,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一直是世界的“老大”,但现在这种局面正在改变。“每过一年,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

对于“中国即将面临政治危机”的说法,马丁·雅克予以否定。他说,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将出现类似动荡。“当国家发展得好时,人们为什么要反抗?他们会理解现状,也会加以珍惜。”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