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演员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文说,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追求大流量,创作就是要让流量从网民的指尖流向观众的心尖。观众不是不喜欢长剧,他们是不喜欢又长又难看的剧;观众也不是只爱短剧,他们是爱短剧里那种直给、不废话的爽感。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星期二(10月14日)刊发林永健的文章《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文章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本子要是歪了,无论是“最佳女主角”还是“最佳男主角”,演得越卖力,“扑街”扑得越华丽。
林永健指出,好剧本有两点:“根”要扎得深,“梗”要玩得真。很多剧被批评“悬浮”,是因为它们是编剧在高星级酒店里喝着咖啡、吃着大餐想象出来的民间疾苦。
他说,写农村戏,得知道化肥多少钱一袋,苞米多少钱一穗,牛肉多少钱一斤;写都市戏,得明白年轻人为啥一边努力一边又想“躺平”。观众不是不喜欢长剧,他们只是不喜欢又长又难看的剧;观众也不是只爱短剧,他们是爱短剧里那种真实、直给、不废话的爽感。
林永健还说,好剧本得让观众猜不透,但又合情合理。好“梗”不在多新奇,而在于能不能一把钩住人心。
他还提到,一些顶流演员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时准备给剧本“动手术”。这考验着导演的综合水平和大局观,既不能太软弱,失了艺术追求,也不能太固执,听不进合理化建议。
此外,影视行业有个陋习,即什么火了立马一窝蜂去抄。观众老吃同一道菜,就会嫌腻。
文章最后说,用流量明星省心省力,数据好看,招商容易,但副作用也不能忽视。观众现在反感的是“强行喂饭”——不管合不合适,硬塞一个明星;而影视业得自己学会“看戏下菜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