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社媒发文,呼吁在维护宪法秩序下,推动对互联网发声的社会宽松。

胡锡进星期一(10月13日)在个人微博发文说,很多人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发谨慎,或者干脆不发了。明星们、体制内人士、大学老师们、民企高管或中层皆是,不是发布官宣内容、正规报道,就是选择“能少说就少说”。

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开放社会所应有的群体性“噤声”,是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领域的一个损失。

谈到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胡锡进称,是社会容忍度变低所致。在网上的个性化发声,给自己可能带来麻烦的风险提升,甚至牵连所在机构,人们于是主动,或在单位“提醒”下极大减少了参与社媒交流,甚至停止了参与,只剩浏览,偶尔点个赞。

在细究原因时,胡锡进指出,第一是互联网的整体氛围越发严厉,对各种“瑕疵”的搜索非常频密、细致,一旦抓住一个靶子,迅速形成关注聚集,对焦点信息的挖掘和引申无边无际,而且很可能上纲上线。无论是体制内的公职人员、大学老师,或是民企中高层,任谁都难以承受这种风险,因此将少说、不说作为座右铭,以防万一。

胡锡进称,另一原因是,过度解读互联网言论和所发的照片等,甚至将矛头指向发言者的所在机构。如今各种机构都怕事,不愿意惹上是非。体制内的机构担心这样的是非会让上级主管部门不高兴,引来批评性反应。民企很可能为平息舆论,开除涉事人员。

为此,胡锡进认为,应当在维护宪法秩序下,推动对互联网发声的社会宽松。

他说,互联网在发挥舆论监督强大功能的同时,应当有尊重个人权利的集体共识,不能对个性化信息进行上纲上线的引申,不能有对个人实施以“社死”为目标的网暴。

他称,作为机构,应当为维护宪法秩序下的宽松和自由做出引导和坚守,既接受舆论监督,有真问题要坚决整改,但是员工与履职无关的个人权利应当予以尊重。员工履职需要用高标准审视,但他们工作之余在正能量和公序良俗大框架下参与信息交流的空间应当得到保护。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