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伊朗、俄罗斯扩大以物易物贸易规模,以规避欧美制裁。 学者分析,随着西方制裁加码,中国扩大具备易货资质的企业名单,使更多中企得以与被制裁国延续贸易往来。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报道,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汽车将半成品车辆出口到伊朗,用于交换伊朗出产的铜和锌。
知情人士称,奇瑞先向安徽一家公司出售引擎和底盘,这家公司再将组装的半成品出口至伊朗,在当地组装成整车销售。伊朗则以等值金属运回中国,由安徽铜陵有色公司分销。
奇瑞与铜陵有色均属安徽省重点国企。报道称,通过以物易物方式出口的汽车最多达9万辆。
知情人士说,中伊“汽车换金属”交易始于六年多前,在美国重新加码制裁伊朗之时。
美国制裁令伊朗被排除在全球美元结算体系之外,多数银行无法与之金融往来。中国法律允许与伊朗展开贸易,但中企和银行担心触发美国制裁,转而通过以物易物等方式交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对此交易不知情,但“中方一贯坚决反对非法单边制裁”。
以物易物这种古老的贸易方式曾在冷战结束和外汇短缺时期盛行,随着美元主导全球贸易淡出。近年来美国制裁频出,易货贸易在俄罗斯和伊朗等受制裁国重现。
路透社上月报道,中俄之间出现多起以物易物交易,包括以俄罗斯小麦换取中国汽车、用原材料换取中国服务等。
《华尔街日报》也报道过中伊“石油换基建”案例:伊朗将原油出售给中国,中方资金流入中国金融实体后,再支付给在伊朗承建基建项目的中国企业。去年约有84亿美元石油付款通过这一渠道流入中国在伊大型基建项目。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近年中企参与以物易物明显增加,原因之一是中国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数量增加,更容易找到第三方乃至第四方参与交易,进行需求匹配,促成多方物物交换。
陈波解释,易货贸易由于没有外汇流入,企业必须获得特别资质或通过政府协调才能完成相关流程。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俄制裁使不少中企贸易受阻,中国各地政府开始探索并完善易货贸易机制,扩大具备资质的企业范围,以国有企业为主。
但他强调,这类交易不会对贸易体系造成影响。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受访时说,以物易物效率不高,不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但这显示大家正寻找规避美元结算的新途径,全球贸易更碎片化。”
他说,一旦新途径普及开来,长期有可能危及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甚至与美国主导的体系产生金融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