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平台上出现许多涉及AI克隆声音的视频,不少名人都成为仿冒、侵权的对象。其中,奥运女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声音”甚至被用来推销农产品。

据央视新闻报道,网名为“我是小助理吖”的博主账号共发布了17则利用AI仿冒全红婵声音带货土鸡蛋的视频。其中一个视频点赞量甚至高达1.1万。

评论区显示,大量粉丝误以为那就是全红婵本人,纷纷下单购买链接中的鸡蛋,相关商品链接显示已售出4.7万件。今年4月,全红婵家人曾向媒体证实,全红婵并未给相关农产品代言或授权。

除了全红婵,孙颖莎、王楚钦等奥运冠军,靳东等演员,以及武扬、浩洋等配音演员也都遭遇了同样的仿冒。AI仿冒名人的乱象不止带货,还被用来进行24小时语音直播,或用于企业宣传片等。

据网络安全专家潘季明介绍,通过仿冒名人进行直播,不仅可以诱骗粉丝打赏获利,还可将一个小白账号迅速打造成上万粉丝的账号,从而为后续牟利来铺路。

报道指出,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上,以“声音克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能轻易找到大量相关教程视频和软件下载信息。部分博主不仅详细演示操作过程,还直接提供软件资源。

潘季明介绍,基于开源的语音大模型,只需一段清晰的语音样本,任何人的声音都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克隆,并能被操纵说出攻击者设定的任意内容。

潘季明说,除了侵犯声音权等合法权益,AI克隆声音目前最大的隐患是被诈骗分子利用,一旦与AI换脸等技术结合,生成高度逼真的“数字人”实施诈骗,危害将非常严重。

据法律专家介绍,中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首次以立法形式将保护自然人“声音”写入其中。北航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指出,任何自然人声音均应受法律保护,录音制品授权不等同于对声音AI克隆授权,未经许可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声音均属侵权。

中国网信办等四部门今年3月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了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等。中央网信办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专项行动,将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等。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