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长和争议如何收场?

香港长和集团正式签署出售巴拿马港口的日期,至今已过去一个月有余,这笔交易仍悬而未决。中国大陆官员再次不点名批评长和不顾国家利益。长和则表明,交易不可能在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

今年3月初,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在港交所公告,与美国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以228亿美元出售长和在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包括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双方原定4月2日正式签署协议,但公告一出即招致巨大争议。

当前这笔交易面临变数,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审查还在进行中,巴拿马方面也称长和在2021年没有妥善续签港口运营合同,还欠了政府3亿美元的费用,向检方提出申诉。

交易拖延但不会简单终止。下一步会怎么发展?长和该如何为这一段几乎是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大争议收场?

卷入中美角力

长和集团过去一年强调“轻资产”战略,港口板块在长和集团的整体收益中,占比仅9%。中国媒体报道,长和港口一直酝酿出售相关业务,派驻巴拿马运河港口的人员早前已陆续调回中国。

但正式出售港口的公告,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屡次表态要收回巴拿马运河、中美贸易局势趋紧的背景下做出的,导致市场无法以单纯商业交易视之。

亲北京港媒《大公报》从3月13日开始连续发文批判长和,指交易不是普通的商业行为,而是完美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甚至引发国家安全隐忧。文章也被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网站转载。中国监管机构随后介入,协议签署并未如期进行,但交易也并未取消。

有观点认为,北京虽然不悦,但阻止这笔交易并非易事。一是涉及的资产均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以外,二是直接出手阻止交易,将有损香港营商环境,监管因而有所顾虑。

今年3月4日,船只在巴尔博亚港附近航行。(路透社)

交易发展的几种可能性

下一步,交易若继续,一种可能性是把关键的两个巴拿马港口从43个港口交易中拆出来,先推进其他41个港口资产的交易。

《华尔街日报》4月中的报道引述知情人士称,中国政府已告知长和及买家,全球港口的出售交易不太可能成为问题,不过该交易仍将面临其他国家的监管审查。

知情人士还称,该交易的全球部分可能在三到六个月内完成,涉及巴拿马的部分可能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大公报》对此进行反驳,称这是“利用外媒放风”、“分拆把戏行不通”。

中国外交部也针对该报道回应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该交易进行审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并呼吁和港口交易方审慎行事。

事实上,如果按这个办法推进,中国仍会损失一大部分的战略港口资源,不符合自身利益。BBC中文网引述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的报告称,中国在67个国家布局了110个港口。如果长和的43个海外港口全部售出,那么中国在这项战略节点资源上,将瞬间损失掉将近40%。

交易的另一种可能,是引入中国的港口运营商。

香港特首李家超3月18日针对长和出售港口案表态时提到,有中资积极接洽。

中国大陆媒体《财新周刊》也引述一名国内港口企业人士称:“长和出售港口业务的交易在最终完成前,其交易对象和交易规模可能仍会有变化,中国港口运营商目前也在与长和积极接洽中。”

但难点在于,长和与贝莱德、TiL组成的财团,3月已经进入145天的独家谈判期,到今年7月末,长和原则上不能与其他潜在买家,包括中资港口企业,就同一笔资产进行并行洽谈或达成协议,否则将构成违约或违反谈判协议条款。

第三种可能性,是最终巴拿马政府决定从长和手中收回港口,重新公开招标运营权。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拉美问题专家格丹(Benjamin Gedan)对《纽约时报》说:“这件事拖延的时间越长,中国干预这笔交易的机会就越大。”格丹认为,巴拿马政府最终可能会决定从长和手中收回这些港口,并公开招标运营权。

不过上述可能性,都没有计入中国政府的监管,这或会带来最严厉的后果。

《大公报》称,除了反垄断调查,中央还有大量工具,包括从国安角度审查交易是否涉及关键基础设施或敏感数据的潜在风险,“必要时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都是可以使用的”。

假设被认定涉及国家核心数据,交易或转让可能被叫停。若涉及国家安全,据香港《国家安全法》43条,被怀疑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人需交出旅游证件,限制其离开香港;若当事人财产被怀疑涉罪,可以冻结、限制、没收及充公相关财产等。组织、企业的负责人也适用。

李氏家族铺垫离场?

市场认为,这批港口资产不论卖给中资、美资还是巴拿马企业,长和集团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市场的口碑、与北京的信任关系都已急转直下。有网民说:“李嘉诚没法收场,只能退场。”

96岁的李嘉诚被拍到于上个星期六(5月10日)在香港看五月天演唱会,是港口风波后首次公开现身。(互联网)

路透社和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称,中国国资委已在3月20日向央企发出内部通知,暂停与长江和记、长实集团、盈科拓展等李氏关联企业的新合作审批。

这一限制或许无法伤及长和。这家公司在过去10多年来大幅减少了对中国大陆、香港市场的依赖,2024年这两个市场仅占长和集团营收的12%。

长和在资本市场的动作也有脱身迹象:其控股的长江基建已有逾90%的营收来自欧美与澳纽市场,去年完成香港伦敦双重上市。路透社也报道,长和正筹备将旗下环球电讯资产分拆赴伦敦上市,被视为为股份转移出香港预留机制空间。

不过,李嘉诚似乎也留了一手。在港口争议之际,李嘉诚次子掌管的盈科拓展放出消息,李泽楷旗下所有业务全部独立于长和。李泽楷还在3月23日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李嘉诚次子、盈科拓展集团主席李泽楷(后排右一)今年3月在北京以中方企业代表身份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同中国总理李强及其他与会人士合照。(中新社)

显然,李家希望将潜在政治风险局限在长和体系,保留李泽楷及盈科拓展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空间。毕竟,盈科拓展目前在中国大陆仍有金融、科技、媒体、电信与信息技术在内的多元布局。

商人逐利,资本灵敏,但与地缘政治正面碰撞,终难全身而退。如今的国际格局下,不论在北京还是华盛顿,“在商言商”都早已是过去时。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