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关税战升级的背景下,中国今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滑0.1%,连续第三个月录得负值;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跌幅则扩大至2.7%,写下六个月来最大跌幅。
尽管4月CPI与PPI同比双双下行,但整体跌幅仍在市场预期范围之内。受访经济师强调,CPI负增长不代表通货紧缩,4月物价下降主要由国际油价引发。不过,也有专家警告,随着出口可能减弱,中国面临的通缩压力在未来数月或将加剧。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六(5月10日)公布的最新宏观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降幅与3月持平,符合彭博社和路透社此前预测;环比则由跌转升,从3月的下降0.4%,转为4月上涨0.1%。
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 4月CPI环比上涨主要是受到食品及出行服务价格回升的带动,而同比略有下降,则是受到国际油价走低的影响。
若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等波动性商品,4月核心CPI同比上扬0.5%,环比则涨0.2%。
马来亚银行证券宏观经济研究总监郑宁强调,CPI负增长并不代表中国陷入通缩。
她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4月CPI同比下降,主要由全球油价引发,相关同比基数效应将逐渐消散,仅构成短期拖累;4月CPI环比回升,意味着通胀水平有望在未来转正。
郑宁也指出,中国央行更关注的是核心CPI,4月涨幅与3月持平,尽管仍处于偏低水平,但正平稳回温。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4月PPI同比下降2.7%,虽然跌幅比前一个月扩大0.2个百分点,但略优于彭博社预期的2.8%;环比下降0.4%,降幅与前一个月相同。
董莉娟指出,4月PPI下降,一是因为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行,二是因为部分能源产品价格出现季节性下降。
星展香港经济研究部经济师谢家曦受访时称,PPI走弱最终将传导至CPI,进一步加剧通缩风险。不过随着中国出口数据意外向好,可能会缓解PPI的部分冲击。
上海保银投资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师张智威则认为,中国仍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由于出口可能减弱,未来几个月通缩压力可能会加剧”。
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重启对华贸易战。目前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45%关税,中国也对美国加征125%关税。中美经贸高层目前正在瑞士日内瓦开始举世关注的谈判。
张智威研判,即使中美会谈能取得进展并降低关税,关税也不太可能回到4月之前的水平。因此,中国须要采取更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内需,并解决通缩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金融监管层5月7日推出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缓冲中美贸易战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冲击,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直言,这对提振CPI的效果较为有限。
他向本报分析,上述政策主要从供给端发力,为生产者提供融资便利、帮助企业纾困。除非中央加大发债力度,向居民发放消费券,以此向市场注入更多货币,CPI才可能明显上涨。
彭博经济学家曲天石则指出,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提振消费政策措施似乎仍未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政府是否能迅速加大财政支持,尤其是在与美国谈判未能实质性缓解关税问题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