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子宫的男性,竟然也得了子宫肌瘤这一类妇科病?没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在论文中,是这么写的。
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医学论文,星期天(5月4日)在中国网络传开后遭无数网民挞伐,因为该论文中写道:“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

“额,男性没有子宫,怎么会得子宫肌瘤?”相信这是所有人看到这段文字后,心里头马上冒出的疑问。更扯的是,这篇论文开篇就清楚写道,“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的生殖器官健康”。
对于上述医学论文中出现自相矛盾、雌雄不辨的表述,许多网民忍不住开骂,批评“论文是胡编乱造的,胡编的时候,论文作者还没睡醒”,甚至有人还调侃说:“这是人类史上的突破吧,应该发到类似《柳叶刀》具有国际级别的医学杂志。”
澎湃新闻在中国知网查询后看到,该论文在线公开时间为2017年11月29日,论文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霍文静。该论文于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极目新闻报道,维普资讯显示,《实用妇科内分泌》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份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学术期刊。
在中国知网,澎湃新闻还查询到同一名作者霍文静另一篇发布表于2020年的论文,显示单位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知网是中国学界最常使用的知识资源检索平台。
极目新闻也查询了中国国家卫健委护士职业注册信息系统,结果显示霍文静取得了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护士执业注册资格,所在医疗机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告诉澎湃新闻,针对子宫肌瘤的研究,对照观察组病例中不可能包括男性患者,“这种情况可以举报学术不端了,但凡经过外审的论文都不会发生这种错误”。
面对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星期一(5月5日)下午作出回应。该医院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该医院当天上午关注到网民反馈的相关论文信息,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工作。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院方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也强调,一直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态度。

官网资料显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就是说,是一家规模大、又有许多顶级医疗设备和医生的医院。
不只一篇文
就在舆论关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这篇医学论文之际,澎湃新闻进一步搜索看到,在知网上还有两篇涉妇科论文中出现男性病例,分别是《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联合卵巢移位、阴道延长对患者性生活质量及内分泌水平的影响》(简称《影响》),以及《护理干预在羊水栓塞高危产妇预防中的意义分析》(简称《分析》)。
《影响》写道,“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者逐渐趋向于年轻化,严重影响着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60例(60%)为男性,40例(40%)为女性”,这样的内容,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该文章作者为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门诊医师智秀峰。澎湃新闻称,智秀峰取得了朝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执业医师注册资格,执业范围为“妇产科专业”,执业类别为“临床”。
另一篇文章《分析》的内容则更加离谱,称男性产妇得了羊水栓塞:“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治疗出现羊水栓塞的高危产妇14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的患者使用精心的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的护理。其中,实验组有31例女性患者,有34例男性患者……对照组中有32例女性患儿,有33例男性患儿。”
百度百科显示,羊水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
该文作者为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产科护士王忠红。她获得了抚顺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护士执业注册资格。
王忠红面对澎湃新闻查询时没有选择回避,并解释该文章出现男性病例是由于失误导致的,“他们打错了,应该是女,打成了男,他们后来出版后给我寄过来我也没核实”。
不过,这解释有点牵强,因为就算换成女性,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更荒唐的是,两篇文章均堂而皇之通过审核,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该期刊创刊于2003年,是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
对于如此离谱的错误,《中国医药指南》星期二(5月6日)的致歉声明,把责任归咎为审稿流程漏洞和编辑疏忽。
据《环球时报》报道,声明称,经调查,该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是因为当时的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审核人员未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查,未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部分编辑和审核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对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工作中未能严格遵循学术出版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

学术期刊随便都能上?
随着越来越多内容离谱的医学论文走入大众视野,外界开始注意到类似错误并非偶然个例。
据《新京报》报道,引发相关争议的论文还包括《介入超声对于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效果和应用价值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要点分析》等,刊发期刊涉及《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大家健康》《中国农村卫生》《中外医疗》等。
有观点就此指出,这些论文撕开了中国学术圈的遮羞布。
以上述提到的《实用妇科内分泌》为例,极目新闻报道称,该杂志近年来每年出版36期。以2017年为例,该杂志每期刊登的论文达40篇到149篇不等,大部分论文篇幅不长,除了与妇科相关的论文,还不乏与妇科无关的文章。该杂志全年一共刊文3190余篇。
极目新闻也提到,在今年1月,网上有论文代发机构推荐《实用妇科内分泌》,称一周左右录用。对该杂志的评价为:“知网万方收录。录用快,也可收护理作者。版面费预计5000元左右。”
随后,有论文代发机构人员向极目新闻说,他们可以在《实用妇科内分泌》发表论文,见刊时间预计四至六个月,要看具体难度情况,版面费在4000元至1万元不等。投稿者可以自己提供论文,机构也能提供代写服务,代写费需要额外加600至800元不等。
由此可见,学术论文要登上学术期刊,只需花点钱便可办到。
聚焦医疗议题的微信公众号“丁香园”发文称,在一些期刊杂志里,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发表,要经历的也不仅仅是投稿、审稿、校对、出版这么简单。事实上,部分普刊的审稿逻辑早已异化为“生意逻辑”,从追求学术严谨性转变到追求经济效益。
文章引述某中文核心期刊编辑王艳(化名)说:“他们一般都挂着过稿快或者保过稿等标语进行种草,而实际对接的都是代写代发的中介。”
王艳还说,这些中介有的能代理上百家期刊,渠道很广,代写费用也非常便宜,“因为一般都是直接套模板”。
从上述种种来看,外界很容易将此视为“论文代写产业链”引发的争议,但进一步扒开,外界不禁要问,护士为何也要“卷”论文?
有网民说,在现行体制下,临床护士的晋升已经与科研论文挂钩,尽管护士的核心职责本是护理工作。
据微信公号“爱企查”消息,有自称曾在北京知名医院协和医院任职的医护人员爆料,“不写文章就无法晋升”,并透露“到现在我还能接到电话,问要不要代写论文”;也有业内人士揭秘,现实中许多护士科研零基础,却面临晋升压力,副主任护师需至少有五篇核心期刊论文。
女变男的学术性错误虽然看似是一个笑话,但它折射出的现象一点都不好笑,因为事关中国整个学术体系的溃烂,现行医学职称评价体系的失灵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并改善,恐怕中国医学、医界人士在国际学术界的信誉声誉将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