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内游客在刚过去的“五一”长假消费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但人均消费尚未恢复到冠病疫情前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外部逆风增强,“五一”消费被视为监测国内消费者信心的重要指标。分析指出,消费总额和人均消费之间的差距,说明民众对消费处于“有心无力”阶段,需要政策进一步发力来激发消费潜能。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星期二(5月6日)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为期五天的“五一”长假期间,中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
中国交通运输部信息显示,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其中铁路、水路和民航客运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人员流动增长带动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升温。据中国商务大数据监测,“五一”假期全国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7%;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家电、汽车、通信器材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5%、13.7%、10.5%;重点监测电商平台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
微信平台的电子支付数据也显示,“五一”长假期间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超10%,消费热度前五名的城市依次是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和重庆。
路透社根据官方数据测算,“五一”期间中国国内游客人均支出同比增长1.5%至574.1元,但仍低于2019年冠病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当时人均支出为603.4元。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五一”期间人员流动量和餐饮消费都明显增长,说明民众旅游消费意愿很强;而人均消费尚未恢复到疫前水平,可能是因为整体经济恢复疲弱,限制了消费能力。
陈波研判,当前数据还难以看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内需的冲击,但“五一”消费数据说明,民间消费信心没有明显衰退。官方可以通过扶持外贸企业、提供失业保险等措施来缓冲贸易战对就业乃至内需的影响。“现在消费者属于有心无力,更关键的是解决‘无力’的问题。”
电影票房同比腰斩
与红火的旅游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惨淡的五一档电影票房。影视票房平台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五一档电影总票房为7.47亿元,还不到去年同期15.27亿元的一半,甚至不及2019年的五一档。2019年时五一连假只有四天,但总票房也超过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1月29日就上映的春节档电影《哪吒2》在五一档票房榜上仍位居第六,以6.4%的排片占比贡献逾8%票房。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徐剑受访时分析,受短剧冲击,电影市场其实去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今年春节档时《哪吒2》的爆火只是一个特例,并未改变整体行业的下行趋势。因此,五一档电影票房遇冷并不令人意外。
徐剑进一步指出,“五一”期间多地推出特色文旅消费模式,包括沉浸式体验项目、音乐节和体育赛事等。“和强调体验的线下消费相比,仅靠明星和大制作撑场面的电影如今更难吸引观众消费,这也对电影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