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太领:背离民意政治终难持久

时间:2022-12-29 07: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思维空间

前阵子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选举变化出人意料,让不少政治人物再次发出民心似水的慨叹。但客观而论,这种感慨来自于对政治利益的强调,而非事实的描述。

综观各种社会形态,无论体制为何,实质上都沿袭着精英治世的模式,曾经试图“去精英化”的尝试,不是陷入混乱,就是无果而终。精英治世的关键在于笼络人心和驾驭民意,却并非一诺千金地顺从民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哪里还会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流坐庄?在重大历史节点上,也总是精英的认知和行动——而非民众的感受和诉求——左右了事情发展的方向。

尤其在选举政治中,执政成功的标志,并不是民意时时都得到回应,而是政党在关键时刻实现了目标。政党考虑的是现实利益,而民众更盼望拥有美好的未来,并将希望寄托于政治人物过去的表现和眼下的许诺之上,结果却是一次次被迫承受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所以,不是民意如流水,而是政党政治内在的悖论,迫使人民不断改变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背离民意的政治终难持久。所以,如何确保精英认知和民众感受之间形成共识,才是政治角逐与治世安邦的关键所在。

办法虽然很多,但制造“信息不对称”似乎最为常用。从早期的知识垄断、神秘主义,到现今的保密系统,将有效信息私有化,靠独占信息来维持优势,同时削弱民众质疑能力,从而赢取信任。这种手法阻滞社会发展,甚至时常滑向误国殃民的愚民政策,但对维持秩序却十分有效,因而经久耐用。最近正式入籍俄罗斯的斯诺登,就是因为揭穿了“皇帝的新衣”,而为美国政府所不容。

媒体在美国被誉为“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在主流媒体时代,这项权力发挥到极致。但在曝光真相和监督公权的噱头背后,媒体最大的功用恐怕仍然是左右民意。无论划定政治正确之类的禁忌,还是直接进行舆论控制,主流媒体对守好精英叙事的本分,一直不敢懈怠。

各类官方媒体当然追求一呼百应的效果,那些标榜独立的媒体在选择过滤内容时,也同样毫不掩饰。比如誓言要促成“中立政府”的马斯克,利用掌控推特的便利,进行一系列维护言论自由的操作,但其真正的指向明显是要介入政治和捞取经济利益,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图引导民意。民意既然如流水,政党和精英们的利益就决定着水流去向。尽管如此,必须承认,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勃兴带来了实质改变,而且改变还在持续。

自媒体最大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其自发性,网络平台良莠不齐的虚假信息,反倒可能加剧信息不对称,这是事实。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古希腊“自由的城镇广场”在网络上的回归,反复证实或证伪的真相发现途径等等,除了带给公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之外,还明显提升了普通人评断是非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据统计,推特上三分之一的内容是与政治相关的话题。显而易见,自媒体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使主流媒体和精英叙事主导民意的传统手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时代在变,当下之际,个人的偏私、政党的利益,已经不再那么容易瞒天过海;确定的预期,务实的行动,而非人为构造的所谓价值,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深入人心。社会治理逻辑正在从“民不可欺”的信义,逐渐走向“民无可欺”的现实,政党回应民意的方式须要改变,公共政策的务实合理性须要提升,政党自身的利益也须要进一步压缩。

但是,许多政治人物仍然笃信“民意如流水”的信条,一如既往矫造故事,企图误导民意,将网络渠道视作文宣武斗的新战场,不求中道温和,但行极端纯粹,撕裂社会,制造对立,谋一时之利,造万世之劫。对此,各类靠煽动起家的大小党派应该都深有体会,只是不见得会进行反思而已。

这并非是说精英治理已经过时,因为过度的多元化和自发性,只会造成一盘散沙,泛民主化必然走向民粹;而是说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从王土王臣,到分权制衡,再到民主选举,民本民权意识的不断提升,一直就是社会发展的主线。精英群体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则标识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

天下为公,人民最大,民心无论变与不变,都应是社会发展根本利益之所在。民意也从未转瞬即逝,始终在追求着富足与安全。

疫情犹在,战争之霾走了又来,秩序再造与产业重塑合纵连横,但这一切在普通人那里,都意味着动荡不安。如果真正为民生计,政治生态里须要少操弄一些价值,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否则,民意又将做出新的选择。

作者是中国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理事

社会治理逻辑正在从“民不可欺”的信义,逐渐走向“民无可欺”的现实,政党回应民意的方式须要改变,公共政策的务实合理性须要提升,政党自身的利益也须要进一步压缩。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