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在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并没有从印太地区退场,而是单方面重新定义了参与区域事务的规则,这已不是美国首次这么做,区域国家有能力、也必须适应。
新加坡资深外交官比拉哈里星期三(10月1日)出席米尔肯研究院亚洲峰会一场对话会时发表这一看法。对话会以《填补空白:印太地区的民主合作由谁领导?》为题,探讨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转变对区域的影响。
比拉哈里首先点出,以“填补空白”为讨论前提深具误导性,“印太地区并不缺有分量的国家和领袖,而美国单方面重新定义它参与区域事务的规则,也不等于区域出现空白”。
他指出,特朗普并非首个单方面重定规则的美国总统,从1970年代美元跟黄金脱钩、结束越战、跟中国建交,到1980年代跟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美国已多次这么做。“区域国家不论经济或战略上都不能没有美国,因此须设法适应。”
他也说:“多数亚细安国家,甚至美国的区域盟友与美国交往都是基于共同利益,而非对共同价值存有幻想,这让大家更易于适应。”
比拉哈里坦言,亚细安自身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个组织难以在多边合作上发挥更有力的作用。不过,亚细安国家会跨区域寻求跟其他伙伴扩大合作,就如日韩澳积极参与北约,一些北约国家也参与亚太事务,“你会看到不同国家在不同课题上形成灵活动态的圈子,但现有的各种联盟不会被取代”。
同场对话的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奇普曼(John Chipman)也认为,特朗普的印太政策更多是延续而非改变,美国势力仍长驻印太,特朗普在另一方面要求印太国家提高国防开支,并行使战略自主,跟他的欧洲和中东政策也一致。
奇普曼以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上月达成共同防御战略协议为例点出,在多变的世界,各国会更积极进行战略对冲,就像在金融市场上积极调整投资组合的股票权重。他接着以印度的现况抛出问题:“印度现在就得决定,对俄罗斯的押注是不是过重了?能不能稍微减持,然后在其他地方增持?”
印度分析员:特朗普施压 让印度神经紧绷
对此,《印度教徒报》外交新闻主编海德尔(Suhasini Haidar )回应称,印度过去10年已在同美中俄三大地缘政治强国的关系中尝试不同的权重分配,俄罗斯是印度军备的最大供应国,美国则是印度商品的最大买家,印度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立场,如今已变得更难。
海德尔坦承,过去25年持续进展的美印关系近期突然生变,让印度深感吃惊,它应当更早预见须面对这个局面。特朗普以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将印度商品关税倍增至50%,还大幅提高H-1B专才签证的费用,对印度打击很大;特朗普突然跟巴基斯坦热络起来,还把它纳入中东局势的讨论,让它聆听加沙计划的汇报,“这让印度神经极度紧绷”。
日本驻新加坡大使石川浩司(Hiroshi Ishikawa)也坦言,特朗普第二任期将贸易战从中国扩大到全世界,让日本非常难受。但特朗普决定在本月前来出席亚细安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他在首任从不曾这么做,从日本的角度看,是正面转变”。
日本政府面临领导人交接,执政联盟的自民党将选出新领袖,石川浩司强调,日本外交政策以提升美日联盟为基石,是所有首相候选人以及其他所有主要政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