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届“非遗月”活动吸引超过10万人次参与,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刘震说,公众反应十分积极,未来将考虑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综合香港01和《明报》报道,香港于5月31日至7月1日举办首届“非遗月”活动,刘震星期三(7月2日)在立法会上总结成果时说,活动期间共举办80场非遗表演、60个互动体验摊位及24场“非遗精华游踪”,涵盖超过1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反应十分热烈。
刘震说,活动适逢中国大陆的端午假期,吸引超过8.5万人参与,累计人次突破10万。其中,“非遗精华游踪”活动有三分之一为大陆游客,显示市民与旅客对此的反应均非常正面。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颜汶羽在会上指出,非遗的持续发展需重视传承问题,目前不少团队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他建议港府考虑设立“非遗人才短缺清单”,并通过资助方式培养更多本地接班人。
刘震回应称,港府于2018年成立“非遗资助计划”,获立法会拨款3亿港元,目前已使用约1.3亿港元,支持150个项目。对于人才清单,他说可以考虑加入非遗人才,但要听取社会主流意见。
立法会议员马逢国则建议,香港可借鉴大陆经验,设立非遗博物馆或打造“非遗一条街”,以更系统的方式推广非遗文化。
刘震对此表示,目前香港已有一个非遗中心,港府近期也获得立法会拨款,并将在九龙公园设立非遗体验馆,推动全城非遗传承。他还说,未来会考虑进一步扩展非遗空间与内容,包括增设新的非遗博物馆。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