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香港开拓中东市场长路漫漫

香港2019年爆发反修例风波之前的几年,虽然政局纷扰,社会尚算稳定。我在某个场合认识了一位中东国家的外交官朋友,大家相谈甚欢。

有次我们见面,他向我大吐苦水,说最近正在苦恼着搬馆。原来,这个中东国家很多年前设立驻香港领事馆后,在港岛区长期租借了一层写字楼办公,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岂料那年大厦的业主突然换人,新业主把他的公司总部搬到该幢大厦,刚好在领事馆的上一层。

根据香港法律规定,商业大厦单位在工作日的白天不可以装修,以免影响到隔壁的公司。不过这名新业主搬进去后却大肆装修,无日无夜,吵得楼下的领事馆不胜其烦。领事馆于是向大厦管理处投诉。

“后来呢?”我问这位中东外交官朋友。“裁判和球员都是同一个人,你觉得呢?”朋友说,过江龙不敌地头虫,领事馆最终投诉无果,只好被迫搬迁到其他地方。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刚刚过去的周六(5月10日),率领由逾50人组成的代表团,启程前往中东的卡塔尔与科威特访问。这也是李家超出任特首以来,继2023年初出访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后,再次率领商贸代表团考察中东。

除了李家超,香港其他高官近年同样频频造访中东。在本届特区政府的三司十五局之中,至少已有八名问责官员先后出访过中东,包括早前刚刚到阿联酋访问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港府对中东地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朋友所属的领事馆若现在遇到上述问题,相信在港府的斡旋下很快就可以解决。

不消说,近年香港将目光投向中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美博弈持续升级,香港作为高度外向的经济体,眼见欧美市场的风险日益提高,于是转向其他地区找寻多元化的合作伙伴,以分散外部风险。

当前全球政局遽变,港府这个部署显然是正确的。尤其是近年东升西降,中东主要经济体也正在积极转型,逐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转而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金融、科技、物流产业。香港实施“一国两制”,凭藉普通法体系、国际化的专业服务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场等特色,对中东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港府若能吸引中东资金来港投资,或者为中东富豪提供理财服务,将能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中东市场潜力巨大,若说香港发展中东市场拥有很大的优势,却未免过于乐观了。

在香港媒体的报道中,不时看到一些政界人士声称,香港拥有国际化的环境,许多港商和专业人士是“中东通”,可以发挥“内联外通”的角色,通过经验及专业服务的优势,协助中国大陆企业到中东发展。

但客观而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早些年中国企业已经出现一股“出海热”,不仅仅是国有企业,大批私人企业也争相进入中东市场,努力在这片新兴市场中寻找增长机会,熟悉中东情况的企业和人才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香港贵为国际贸易及金融中心,过去长期将焦点放在欧美地区,与中东的往来不多,直到近两三年才急起直追,在当地找寻商机。现在香港一下子要扮演“超级联系人”角色,致力推动中国企业与中东市场合作,恐怕会有不小的难度。

也有香港舆论认为,香港作为中西文化荟萃的大都市,与伊斯兰世界有逾百年的沟通桥梁,有条件发展成为穆斯林友善的旅游城市,吸引来自中东地区的旅客。这同样是有点一厢情愿,高估了香港的角色。

清真文化已植根香港100多年,目前有30万名穆斯林在香港居住。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穆斯林文化在香港只属于次文化,大部分港人都不了解穆斯林文化习俗,社会上也甚少“穆斯林友善”设施。

以饮食为例,穆斯林的日常饮食要符合教规,包括禁吃猪肉、饮酒精,以及没有经过诵经而宰杀的动物。中东旅客来到香港,吃饭一定要找清真餐厅。港府在去年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开拓中东客源,积极推动社会各界提升相关旅游配套,虽然看到了问题,但说易行难,短时间内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至今香港只有不到200家获认证的清真餐厅,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所以我的一些印巴裔香港朋友,近年每到假日就会北上广州旅游,品尝当地价廉物美的美食。据他们反映,单单在广州宝汉直街这一条短短300米的大街,已有烤羊肉、手抓饭、香脆的馕饼等穆斯林美食,相比香港更能感受到正宗穆斯林菜式的魅力。

换言之,香港要开拓中东市场,道路仍然漫漫长。港府仍需要加倍努力,做好软件和硬件的相关配套,才能增加对中东国家的吸引力。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