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出,未来一到两年是人工智能落地关键窗口期,并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拥而上。
受访学者指出,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发展人工智能,需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中央为此给地方政府提前打预防针。
中国国务院星期二(8月26日)印发文件要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后,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星期五(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的第一个阶段内,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取得实效。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第三个阶段是到2035年,中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在同场发布会上说,发展“人工智能+”要坚持协同联动和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实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态势,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具有现实基础,未来两年落地水到渠成。
但他补充说,有的地方政府对发展有误解,认为再发展传统产业就落后了,于是脱离自身实际都投入到人工智能这类新兴产业,“有这样的前车之鉴,中央就给地方提前打预防针”。
中国发改委本月1日曾指出,新兴领域适度竞争,坚决制止盲目跟风、一哄而起形成一哄而散。
中国经济学者盘和林受访时也说,避免“一哄而上”是为制止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或直接投资的方式,盲目支持新兴产业,导致产能过剩。
学者:政府不应强行扶持被市场淘汰的企业
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透露,下半年将查处低于成本倾销、夸大和虚假宣传的行为,加快治理部分领域的无序竞争等问题。
中国官方今年以来多次提到要整治无序竞争,新能源车、互联网等多个行业掀起“反内卷”。但彭博社指出,中国七家汽车品牌在7月仍加大折扣力度,其余品牌则略微缩减或维持原有折扣,显示“反内卷”收效甚微。
王勇对此指出,政府需要干预一些市场明显失灵的情况;但如果是正常市场行为,企业被市场筛选后淘汰,政府就不应强行扶持,“一个产业的扶持政策,不是永远都要补贴它”,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本身。
盘和林认为,产品内卷可以通过限制产能、升级换代解决;而平台间的内卷,则需防止成本转嫁给骑手和商家,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