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省披露以旧换新骗补问题 首轮需求满足后料补贴政策被钻空子

中国以旧换新“国补”政策实行一年多,多个省份近期披露,存在盗用资质、先涨后补、骗取或违规发放使用补贴资金等问题。

分析认为,政策补贴范围以家电汽车等耐用品为主,随着第一轮补贴的发放,普通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已被满足,后续补贴更多成为不法机构钻空子的目标。

北京7月24日在202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五家企业通过涨价,增加财政补贴277万1100元;非实名买家批量购买共2.47亿元商品,骗取财政补贴;以个人消费者名义购买的5206件商品订单,发票购货方却是企业和机构,享受财政补贴超过668万元等。

据财新网报道,截至星期三(8月6日),有10个省市公布2024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以旧换新补贴是各省份审计的重点之一。

中国官方去年7月宣布安排约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提振消费刺激经济。

除北京外,海南、黑龙江、湖南、山东也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企业套取补贴、违规使用或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以旧换新补贴主要是汽车、家电等耐用品,这类产品不太可能大量重复购买,也没有经常更换的需求。当第一轮补贴满足大部分真实需求后,面对第二轮补贴,可能就会有人动歪脑筋,钻政策空子。

多地政府去年以来推出举措,试图堵上“骗补”“套补”漏洞。湖北省去年10月取消五家违规公司以旧换新活动资格。四川省同月连发两份清退违规企业公告。

河南省去年10月发布告诫书,提醒违规企业最高处500万元罚款。福建上月也发告诫书,严禁骗补、售假等行为。

不过,沈萌认为, 骗补行为比较分散,地方政府目前可能没有足够资源去彻底解决。

《潇湘晨报》星期二(5日)报道,有湖南长沙消费者反映,小米净水器“国补”地区比非“国补”地区还贵600元,质疑小米涉嫌套取补贴。

小米方面回应称,通过改地址给予的优惠是商家自己补贴,并非“国补”。但对于“国补“标识价格虚高的问题,未有明确答复。

“国补”对消费刺激作用减弱

中国多地6月一度暂停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发“国补”将被取消的猜测。不过,中国官方上周下达今年第三批以旧换新资金。

沈萌指出,“国补”范围不断扩大,说明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正在减弱。而且这种刺激只是提前耐用品的消费行为,并不是增加消费数量。

他认为,制定“国补”政策时应考虑中长期,注重持续性和均衡性,与消费者需求和能力匹配,避免急于求成、前紧后松,被人利用钻空子。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